近日,2022年《财富》世界500強榜單發布。中國共有145家公司上榜,數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球首位。有24家總部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金融、科技、汽車、醫藥、家電、房地産等行業。其中,比亞迪、順豐屬于首次上榜的“新面孔”, 總部于2021年12月遷駐深圳的中國電子集團則首次作為灣區企業入選。騰訊、招商銀行、華為、中國平安則挺進“最賺錢的50家公司”榜單,高質量發展趨勢明顯。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内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今年4月發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場主體梯度培育格局全面構建,GDP超4萬億元,世界500強企業增至10-12家。今年,比亞迪、順豐、中國電子集團入榜,這也意味着,深圳已提前完成預期目标,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0家。
A
新晉之力 比亞迪、順豐首次上榜背後的3大因素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和服務業的代表,比亞迪和順豐首次跻身世界500強行列。他們的發展有何共性特點和軌迹路徑?帶來哪些啟示?業内專家分析:“比亞迪和順豐入選世界500強,一是堅持主營業務,二是堅持科技創新,三是堅持全球化布局。”
堅持主營業務,營收實現高位增長
比亞迪首次登上世界500強榜單,排名436名。2021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2161.42億元,同比增長38.02%;實現歸母淨利潤30.45億元,同比下降28.08%;2022年上半年,比亞迪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8億元至36億元,同比增長138.59%至206.76%;預計實現扣非淨利潤25億元至33億元,同比增長578.11%至795.11%。
比亞迪品牌公關部副總杜國忠表示,曆經27年的發展,比亞迪“産業不隻有汽車,業務不隻在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耕耘創新,形成了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四大産業的全産業鍊生态閉環,緻力于為全球城市貢獻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入榜世界500強,也證明了比亞迪多年來對‘技術’和‘綠色’的堅守是正确的。同時,入榜世界500強,對比亞迪來說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杜國忠說。
順豐同樣為首次進入世界500強,位列第441名。作為中國第一大、全球第四大快遞物流綜合服務商,2021年一季度,順豐出現了上市後的首次虧損,令市場一度擔憂。
但從全年的表現來看,2021年順豐控股實現營收2071.87億元,同比增長34.55%。7月15日,順豐控股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預計歸母淨利潤為24.3億元-25.8億元,同比增長220%-240%;扣非淨利達20.8億元-22.3億元,去年同期虧損4.77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比亞迪和順豐今年同時進入世界500強,是一件非常讓人振奮的事。”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宋丁表示,比亞迪早些年受到了很多質疑,但依然堅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順豐也是一樣,堅持在物流方向。“多年來,這兩家企業堅持不懈地推進主營業務,表現相對比較穩健,而且做出的成績也非常優秀。”
堅持科技創新,打造核心競争力
在杜國忠看來,比亞迪此次能夠成功入選世界500強,首要因素是,“成立27年來,比亞迪一直以來堅持‘技術為王 創新為本’的基本原則”。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掌握電池、電機、電控及車規級芯片等新能源車全産業鍊核心技術,依托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台3.0、CTB技術等創新技術,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領跑行業。
在多個場合,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曾提及:“比亞迪擁有技術‘魚池’,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市場需要時,我們就撈一條出來。”由此可見,比亞迪對于自身技術實力的自信。
“技術創新是根植于比亞迪骨子裡的DNA。”杜國忠介紹,2021年比亞迪研發投入高達106.27億元,對比國内汽車同行位列第一。目前,比亞迪擁有超4萬的研發人員,11大技術研究院,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約3.7萬項、授權專利約2.5萬項。其中,授權專利居于業内第一,是同行的近兩倍,是中國500強企業平均值的8倍。
與比亞迪一樣,近年來,順豐也在不斷加大自身科技投入,探索數智化物流與供應鍊服務,緻力于構建數字化供應鍊生态,成為全球智慧供應鍊的領導者。
順豐相關負責人介紹,憑借對自身物流網絡強有力的管控,持續實施對收、運、轉、派的全鍊路、端到端業務場景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打造“數據支持決策”、“數據驅動業務”、“數據賦能客戶”的核心能力。持續深挖對大數據、自動化、AIoT、區塊鍊等新技術的應用,保持公司在物流科技領域的前沿性,不斷提升物流效率及智能化水平。
順豐介紹,同時,滲透至客戶供應鍊端到端環節,深度融入客戶價值鍊,優化客戶體驗,持續将數字生态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進行産品化輸出,以數字化賦能産業供應鍊,提升物流現代化水平,成為智慧供應鍊領導者。
“順豐之所以能跻身世界500強榜單,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息息相關。”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研究所所長曹鐘雄博士在接受采訪時一再強調。“順豐不是簡單的物流公司,而是科技型公司,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的投入。”宋丁則認為:“比亞迪主要做新能源汽車,科技含量自不必說。順豐則通過數字化技術,打造智慧物流,也有相當多的科技的因素在裡面。即便是在國際上,在各自的領域中,這兩家企業的科技創新要素都是處在領先的。”“對于現在的世界500強企業來說,科技創新的因素占比越來越高,這一點在比亞迪和順豐兩家企業體現都很明顯。科技創新塑造核心競争力,所以他們才能在世界500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宋丁表示。
堅持全球化布局,降本提效
全球化程度也是衡量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重要指标。近年來,比亞迪和順豐堅持全球化業務布局,這也是此次能夠成功入選世界500強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國忠介紹,比亞迪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的四大産業在全球都有布局,而在新能源車領域,比亞迪是唯一同時進入歐美日韓這些發達國家和汽車強國的中國汽車品牌。“今年,比亞迪穩步推進乘用車出海戰略。”順豐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據順豐方面介紹,2021年,順豐完成了對全球領先的物流企業嘉裡物流股權的收購。順豐在全球網絡布局、國際貨運航空網絡建設,尤其對東南亞地區的市場開拓,進入到新階段。“接下來,将繼續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打造高效可靠國際供應鍊。”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世界500強企業,大多都是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化布局,在全球參與資源配置。對像比亞迪順豐這樣的企業來說,全球化産業布局可以獲取資源和市場,參與全球化分工,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對于世界500強企業來說,視野一定是全球化的,比亞迪和順豐都做到了這一點。”宋丁表示。“兩家公司主營業務的拓展,始終把全球市場作為重要基礎,在全球市場的發展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不是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B
未來之星 12家灣企或成“未來之星”,有的曾數度上榜
展望未來,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還有哪些企業能登上世界500強榜單?哪些主流行業最有可能孕育新的500強?南都·灣财社記者參照營收規模這一核心指标,以今年的入圍門檻為參數,分析透視粵港澳大灣區世界500強的“未來之星”。
潛在上榜企業有8家位于深圳
《财富》世界500強的核心評估指标系企業的營收規模。南都·灣财社記者梳理過去5年上榜企業最低位的營收數據看到,2018年至2022年,數據逐年為1627.74億元、1713.44億元、1654.18億元、1842.16億元、1878.69億元(單位:人民币)。
綜合往年數據,以2021年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人民币為門檻,排除存在經營風險的企業,南都·灣财社記者在同花順問财統計公開數據看到,靠近該營收門檻的,粵港澳大灣區内共有如下12家企業,主要涵蓋金融、消費電子、通信設備、房地産等行業。
企業名單(附2021年公開營業收入/單位:人民币):萬洲國際(1830.56億元)、平安銀行(1693.83億元)、中集集團(1636.96億元)、TCL科技(1,635.41億元)、招商蛇口(1606.43億元)、立訊精密(1539.46億元)、昆侖能源(1490.55億元)、神州數碼(1,223.85億)、陽光保險集團(1199.69億元)、中興通訊(1145.22億元)、東方海外(國際)(1128.94億元)、華僑城(1025.84億元)。
從城市分布來看,有3家總部位于香港的企業,分别是萬洲國際、昆侖能源和東方海外(國際);1家總部位于惠州的TCL科技;此外,剩下的8家企業均位于深圳。
其中,位于香港的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萬洲國際此前曾數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強的榜單,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位列第474位,但今年卻與榜單遺憾擦肩。不過,其2021年業績信息顯示,公司在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實現營業收入272.93億美元,同比增長6.66%,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0.68億美元,同比增長28.99%,業績可觀,未來或有望重回榜單。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總部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營收規模已經超過榜單第500位的1878.69億元,但卻缺席榜單,華潤置地就是其中之一。其業績信息顯示,華潤置地2021年營收為2121.08億元,且曾上榜2021年《财富》世界500強榜單。有業内人士猜測,華潤系公司中,華潤置地或沒有單獨參加申報榜單,中國華潤上榜就已足以說明實力。綜合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房地産行業仍具潛力。
釋放“制造 科技 金融”融合發展信号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向南都·灣财社記者分析,此次榜單釋放了大灣區産業未來向“制造 科技 金融”融合發展、升級聚變的大方向發展的信号:
第一,24家上榜企業分布在深圳、香港、廣州、佛山和珠海。除了香港和珠海,深圳、廣州和佛山都是制造業特别是先進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重鎮”,三市合計有16家,占2/3。而且,珠海雖然不是制造業大市,但上榜的格力電器,也是制造強企。這充分表明,制造業是大灣區産業未來參與全球競争的基石。
第二,24家上榜企業絕大多數是科技創新驅動企業,比如平安、華為、騰訊、美的、中國電子、比亞迪等全球領先企業,在全球科技領域占據重要位置。其他企業則正大力推動科技賦能,如華潤、招商局、南方電網、廣州汽車等。
第三,金融助力24家上榜企業提升全球綜合競争能力,比如平安、招商銀行、友邦等本身就是金融類企業,而深投控、華潤、招商局等企業的金融闆塊業務不僅對企業自身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也在科技和制造領域投資大量企業,為大灣區實體經濟賦能。
看好ICT、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行業企業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哪些行業的企業有望登上世界500強榜單?謝來風認為,ICT、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行業的企業有較大可能進入世界500強。一方面,大灣區特别是深圳、廣州、東莞等城市,仍有大量在ICT領域處于快速增長、實力雄厚的企業,這些企業在産業鍊深度和技術水平上持續積累和升級,加上國家在芯片、半導體等領域的投入,有望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進入世界500強。
另一方面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行業,既是全世界競争焦點領域,也是大灣區有巨大潛力的領域,特别是香港、深圳等城市在生物醫藥細分領域具有領先優勢。比如邁瑞醫療、廣州醫藥、海王生物等生物醫藥企業,中廣核、廣東省能源、深圳能源、中國燃氣等綠色低碳企業,依托深圳、香港、廣州等的創新和制造優勢,有望建立世界級産業集群,産生更多世界500強企業。
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宋丁也認為:“高科技企業、新興、創新型企業、國家戰略型企業、基礎設施企業,也包括央企,将會成為我國企業登上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的主流。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
C
灣區之勢 大灣區企業保持經濟韌性的内核是什麼?
作為大灣區最具活力的經濟主體,跻身500強榜單展現了經濟的韌性與實力,映射出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那麼,大灣區企業保持經濟韌性的内核是什麼?夯實大灣區經濟的韌性,又有哪些經驗?
從開放、大膽到改革、創新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對南都灣财社記者分析:“在百年變局的背景下,部分500強企業從名單上退出了。但是,還有企業盡管受到國際上外部環境的重大打壓,銷售收入銳減,排名下滑,但還能留在榜單中,說明其非常有韌性。”
還有不少企業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排名依舊往上走。上述500強榜單中,不考慮新上榜企業的話,有11家大灣區企業排名高于去年,包括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市建築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
此外,在世界500強榜單裡最賺錢的50家公司中,中國有9家上榜。其中,大灣區占4席,包括騰訊、華為這兩家科技型企業,以及招商銀行、中國平安這兩家金融機構。
“前者體現了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成就,後者則指向大灣區的經濟體量和實力。”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南都灣财社記者表示,畢竟改革開放40多年了,積累的财富基數龐大,前述兩家金融機構又是銳意改革的先鋒;作為“世界工廠”,大灣區也不滿足于傳統“三來一補”和一般性代工,而是在互聯網、信息通訊等高科技領域充分利用了中國龐大市場的優勢,并不斷向海外市場進軍。
他補充道:“如果說這些年珠三角的發展韌性内核是開放、大膽,近些年則是改革、創新。”
經濟運行企穩回升
除了世界500強,另有一組數據也頗能展現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韌性。
2022年7月18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上半年廣東經濟數據:GDP同比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9%,外貿同比增長2.8%。
在這個不同尋常的上半年裡,廣東積極應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内疫情超預期因素帶來的嚴重沖擊,有效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經濟運行企穩回升。
那麼,究竟什麼是韌性?又蘊含了哪些深層次含義?
所謂經濟韌性,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經濟領域應對和抵禦外部幹擾沖擊、确保恢複經濟正常運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綜合能力。譚剛介紹,目前全球城市正在經曆從1.0到2.0的叠代升級之中,紐約、倫敦等全球标杆型城市近年來開始着力塑造包括韌性城市在内的全球城市2.0能力,規劃和建設韌性城市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目前,國内經濟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堅階段,增強經濟韌性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内容。一般來說,在面臨重大外部幹擾沖擊下,經濟韌性越強,越能夠幫助經濟恢複正常運行、實現穩步持續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
那麼,大灣區在夯實經濟韌性的内核上,又有哪些經驗?
“一是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起步早,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建立快;二是‘騰籠換鳥’和‘機器換人’的産業轉移、調整路子對,産業數字化智能化與世界前沿同步。“彭澎補充道,大灣區産業齊全,受貿易保護主義沖擊大,産業鍊供應鍊的補鍊強鍊覺醒早。此外,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不斷從港澳和海外市場吸取經驗教訓,并時刻落地本土化。
産業強勢托舉
當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韌性,離不開産業的強勁支撐。
大灣區産業園區數量衆多,産業類型豐富,且分工明确。其中,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三大自貿區,在政策的支持下發展特色金融産業。與此同時,三大自貿區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特色,其中緊鄰香港的前海定位是現代服務業示範區,橫琴支撐澳門的産業多元化,而南沙的定位則是一個綜合性片區。
而在制造業上,大灣區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過渡到技術密集型,再到如今的先進制造業,新制造強勢崛起,備受全球矚目。
就以珠三角九市為例,該區域上市企業多以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為主,集中在深圳、廣州、東莞和佛山。
頭豹研究院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深圳、廣州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産業集群。佛山、深圳、珠海形成智能家電産業群,已有如美的、格力、TCL、創維等國内外知名家電制造企業,同時還有着大批代工企業。廣州、佛山、深圳、東莞四市則形成智能裝備産業集群。
顯而易見的是,大灣區産業分工明确、産業配套完善的區域間市場,拉動了企業需求與供給,為區域發展提供了長久的活力與動力。
未來,作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大灣區要如何進一步提升經濟的韌性?
彭澎建議,瞄準世界經濟貿易形式的變遷,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大力投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此外,瞄準内需市場,在“雙循環”戰略中開發内部市場、實施新一輪進口替代戰略。
他補充道:“而且,要瞄準産業鍊供應鍊的短闆、弱項不斷實施補鍊強鍊戰略,充分發揮積極性,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場兩個機制,充分對接國内外科技和人才資源,把大灣區建設為産業一流、科技一流、營商一流、生活一流的真正的世界級城市群。”
統籌:李穎 盧亮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邱墨山 嚴兆鑫 王玉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