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精華100句?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老子道德經精華100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醜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着,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争奪;水隻停留在衆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醜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遊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11、寵辱若驚。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
【解釋】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當成重大的事情,重視起來,敏銳地覺察其中的危險和機遇,而不得意或沮喪。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
【解釋】認識了自然規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達,能公正豁達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沒有危險。
13、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解釋】必須讓百姓的思想行為有所規範,保持純潔樸實心态,減少私心雜欲。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大家都認為懼怕的東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衆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充實有餘,我卻遺世而獨立。衆人自以為清醒聰明,我卻昏庸迷糊;衆人都以為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
16、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解釋】委曲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窪會被充盈,破舊才能生新;少取則獲得,貪多則迷惑。
1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解釋】不固執己見,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用自我誇耀,别人也會認同你的功勞;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長久。
18、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解釋】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
1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解釋】踮起腳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穩,大跨步前行,不可能走得太遠。固執己見的人,是看不分明的;自以為是的人,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人,是顯不出功勞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長久的。
2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解釋】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2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解釋】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輕率急躁必然喪失根本,輕舉妄動必然喪失君主地位。
22、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解釋】善于行走的人,不會留下轍迹;善于言談的,不會留下話柄;善于計數的,用不着竹碼子;善于關閉的,不用鎖具是無法打開的;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也無法解開。
2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解釋】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
24、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章。
【解釋】事物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走向衰亡。這就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原則必然消亡。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解釋】能知道别人優缺點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優缺點的是明智;能戰勝别人的人才叫有實力,能戰勝自己的人才叫堅強;知道什麼是滿足的人才叫富有,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氣;不迷失自己前進方向的人才能夠長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長壽。
26、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解釋】想要收斂,必先擴張;想要削弱,必先增強;想要廢棄,必先興盛;想要奪取,必先給予。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27、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解釋】柔弱會戰勝剛強。魚兒不能離開水,國家的秘密,國家的虛實、弱點,不能随便讓對手知道。
28、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解釋】雖說道無為,但天下沒有一件事不是道所為。
2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解釋】品德高尚的人從不表現自己有德,這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離開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現自己有德,實際上是沒有德的表現。品德高尚的人順應自然卻不以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麼都覺得自己了不得。
30、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解釋】大仁愛者表現仁愛不是故意的,義氣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禮者如果得不到對方的響應,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強人所難。所以,要維系良好的社會風氣,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義”,失了“義”要靠“禮”。連“禮”都失去了,社會就沒有忠信可言了,禍亂就開始了。
3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解釋】自古以來,凡是得到道的都發生了變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甯靜,神得道而靈驗,河谷得道而充盈,萬物得道而生長,統治者得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
32、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解釋】天下萬物産生于能看得見的“有”,而“有”卻産生于看不見的“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33、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隐無名。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解釋】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大型的器物往往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制作完成;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偉大的形象,往往形成于無形。大道隐藏在無名的事物之中。
3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解釋】道生一氣混元,一氣混元激活了時間與空間,在時間與空間中産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轉換産生了萬物。萬物都有背陰向陽的特性,陰陽二氣在互相激蕩中形成新的和諧體。
35、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解釋】天下最柔弱的物質,能克制天下最堅硬的物質。
36、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解釋】名聲與生命哪一個更重要?生命與利益哪一個更可貴?得到的與失去的,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過分聚斂财富,必定會遭緻更為慘重的損失。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解釋】懂得知足,才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會遇到危險。
3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解釋】最完美的東西,似乎也有欠缺;最充盈的東西,似乎也有空虛;最正直的東西,似乎也有彎曲;最靈巧的東西,似乎也有笨拙;最卓越的辯才,似乎也有木讷。
39、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解釋】甯靜勝過浮躁,寒冷勝過酷熱。保持甯靜無為才能治理天下。
40、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解釋】人生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是貪得無厭。
41、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解釋】如果能夠做到無為而無不為,這樣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事。
42、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解釋】統治者自己不要存有私心,要以百姓的心願為自己的心願。
4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解釋】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心待他,這樣就可以使人向善。對于誠信的人,我用誠信待他;對不誠信的人,我也用誠信待他,這樣可以使人誠實守信。
4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章。
【解釋】人從出生到死亡,有幾種情況。長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有的人本來可以活得長命一點,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這類人也占十分之三。
4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解釋】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天地賦予環境,萬物得以生長,展現了各自的形态。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和珍貴德的。
46、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解釋】善于建樹的人,堅韌不拔;善于抱持道的人,不容易松脫。
47、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解釋】從一個人的身上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 從一個家庭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家庭的情形,從一個鄉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鄉的情形,從一個國家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國家的情形,從天下的德行可以觀察天下的情形。
4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解釋】聰明的智者不妄言,妄言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
49、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解釋】挫去他的鋒芒,消除他的紛争,融入光明的萬象,混同于大地塵土。
50、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解釋】以天道自然法則治理國家,以出奇制勝的方法用兵打仗,以自然無為的意境赢得天下。
5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解釋】政治清明,民衆就淳樸;政治苛酷,民衆就狡詐。
5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解釋】禍常倚藏在福之中,福也常隐藏着禍根。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
53、治大國,若烹小鮮。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章。
【解釋】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不可折騰。
54、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解釋】以無為的态度去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事,以平淡的心态去處理不平淡的事情。
55、報怨以德。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解釋】要以德報怨。
56、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解釋】解決困難要從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細小之處開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的地方解決。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小處做起。
5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解釋】合抱的大樹,是由小樹苗長成的;九層的高台,是由累積的泥土築起的;千裡的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的。
58、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解釋】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彙聚的地方,就是它們善于謙下保持低位,所以大江大海能成為百川之王。
5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解釋】我有三件法寶,我持有并珍重它:第一叫做慈悲,第二叫做節儉,第三是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在封建社會可以理解。但今天我們應提倡“敢為天下先”。
6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解釋】善于帶兵打仗的将帥,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輕易動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61、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解釋】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法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憤的一方會獲得勝利。
62、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章。
【解釋】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聖人總是穿着粗布衣服,懷裡揣着美玉。比喻懷抱美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6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解釋】當民衆不再懼怕統治者的高壓時,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
6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解釋】天道就像一張巨大的網,雖然疏松卻不失一切。
6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解釋】民衆不害怕死亡,為什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呢?
6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解釋】人活着時身體是柔軟的,死了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嫩的,死了就變得幹硬枯槁了。
67、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解釋】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強大的,總是處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反而處于上升地位。
68、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解釋】天道法則,猶如拉弓射箭。高了就壓低一點,低了就舉高一點,拉滿了就放松一點,力不足就使勁一點。
6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解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而能夠戰勝堅硬的,沒有比水更厲害的了。弱能勝強,柔能克剛,天下沒人不懂,卻不去實行。
70、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解釋】和解深重的怨恨,還會有餘怨難消。用德來報怨,這難道不是一種妥善的辦法嗎?
71、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解釋】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72、小國寡民。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
【解釋】國家小,民衆少。
7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
【解釋】鄰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着,但民衆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7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解釋】真誠的話不見得好聽,好聽的話不見得真誠。善良的人不會與人辯解,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愛賣弄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識淵博者。
75、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解釋】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别人争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