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新能源汽車電子芯片專家
Key Takeaways
升級800V對整車的影響:
1) 功率模塊:方案選擇上傾向于SIC,性能更好
2) 電池一緻性要求更高
3) 線束、連接器的變化,絕緣要求高
800V為什麼傾向于SiC的功率模塊:
1) 體積小、耐壓強、效率高,逆變器角度成本有優勢
2) 現在價格是IGBT的3倍,從英飛淩HDP方案1500到4500塊
3) 降低系統成本,續航提升4%-5%,電池部分可節約3k元左右、冷卻系統節約1 k元左右
4) 規模化量産之後成本會更低,SiC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國内外SiC企業的發展進度:
國外:歐洲就是瑞典的Norstel是做襯底和外延;英飛淩是外延、芯片、封裝; ST是芯片和外延,封裝買Norstel和科銳的,博世也在做晶圓、丹佛斯做封裝。 日本是住友,羅姆是全産業鍊I DM模式、三菱電機。美國做的是科銳做襯底、外 延和芯片,奧瑞是襯底和外延,芯片、封裝是安森美還有一個博格華納下面的公 司。 國内:三安是全産業鍊去做,2019當年設備沒到位,後面設備到位以後基本具備 全産業鍊,但是跟國外比技術還是差一些的,華大半導體其實在2019在臨港建了 一個6寸線的基塔,還有在香港有一個阿爾法APS的設計公司,全産業鍊主要就 是廈門的三安和華大半導體,還有一家世紀精光主要是外延和襯底,但他們在汽 車領域沒有很多導入。
Q、升級800V對整個系統零部件新的要求?
我們目前電壓平台都是400V-500V之間,考慮到未來快充800V,現在很多車還有 一些裡程焦慮問題,之前的理想ONE包括現在小鵬推出的G9,和蔚來的換電方案都 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裡程焦慮和充電速度慢的問題。像特 斯拉的250KW的超級快充,現在小鵬G9的最新方案做到了 400KW以上就是5c 充電,10分鐘可以到達400公裡的情況。
前段時間我們都是讨論400V, 400V的功率半導體國産化還沒有結束,800V趨勢 也來了。影響主要是電驅,電池也有相關性,電驅的SIC使用也是一個要點,SIC 主要是耐高溫性,運行溫度可以達到200度,傳統的矽是175度,對于冷卻系統的要求相對來說要好一點,耐壓特性特别好,還有 一個低開關損耗,這一點不僅僅是800V的使用,400V的也在用。800V平台帶來的變化:1) Power module; 2)對電池的一緻性要求 也非常高;
3)線束、接插件的變化非常大,因為線束本身材質用的更少,但是耐壓絕緣和接 插件的可靠性難度更大,包括隔離芯片也會産生很大的變化。關于power module,大家可能會說矽也能做到800V以上的應用,SIC可以做到1700V以上,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用到矽主要有幾個原因:1)因為本 身SIC功率密度高于矽的功率密度,2)矽的芯片體積會更大,模塊的體積會更大, 3)還有就是成本的邊界效應不是那麼明顯,不像750V對比的時候優勢大,還有 效率本身高壓以後損耗更大。
1700V的SIC的IGBT的使用在800V并不具有優勢,1200V的SIC就成了必然的 選擇:
1 )優勢體積小,耐壓能力強、效率高,逆變器角度有成本優勢。
2) 模塊價格增加了 3-4倍左右,英飛淩HPD在1000-1500元,用了 SIC以後就 到了 4500的價格。
3) 用SiC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系統成本,從整車廠的角度來說整車成本會發生一些 變化,比如80KW的電池,根據NEDC的計算,續航裡程 可以提升4%-5%左右, 也就是說可以節約4-5千塊左右。目前電池價格也在不斷下降,從2000年以來到現 在有80%的下降,電池可以降3000-4000元,考慮到冷卻系統也會降1000元,整 體來看可以降低2000-3000元左右,有一些材料可以降到800元/斤,實際上電池 的減小會更多。
總體來說用了 SIC相比400V條件下的應用也有一些優勢,要考慮到未來電池成本 的降低和未來SIC産能上去以後成本降低,整個産品的優勢會更加明顯,目前來看 一定會是個優勢,續航裡程增加,效率提升,整體體積能到20%-25%的減少,800V 以後系統的成本會降低的更多,SIC應用在高壓下更明顯,高功率下效率提升更多, 性能提升會更多,如果用矽來做更沒有優勢,SIC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Q、400V的架構下矽基IGBT和SIC的MOS方案價格上的差異?
1 )續航裡程NEDC标準提升4-5%,逆變器和電驅動的效率可以從 89%提升到91 %,整體提升可以有6-7%的提升,驅動功率相同的情況下是這個成果。
2)随着續航裡程提升,SIC本身的逆變器的價格會上升,現在矽基的價格很便宜, 現在用英飛淩的HPD—個1000-1500元,用SIC的價格至少三倍,就是4500元, 無形加了 3000元左右。如果在相同的續航裡程的情況下,電池可以節省4KWH, 電池是4500元,增加了 3000元,還有1000是節省下來的,用SIC效率的提升和 系統成本的降低可以節省1000元,結合冷卻系統也能節省1000元,可以做到2000- 3000元的降低,從價值體系是這樣的。我們要做一個相同性能下的産品,SI和SIC 的優勢。
Q、800V矽基IGBT和400V對比成本和性能的變化?
800V以後性能是會好的,電池解決快充問題,成本是增加的。SIC價格增加是必 然的。800V以後,接插件及線束的節省,電流降一半線束也會省1000-2000元左 右,剛剛說的價格整體上800V系統會比400V用矽方案會多1000多元左右,但是 電池串并聯帶來的不均衡型帶來的成本增加也要考慮,800V以後電池的一緻性要 求會更高。
Q、SIC在400V電壓架構和800V電壓架構區别?
晶圓大小沒有太大的差别,耐壓等級上去,需要晶圓的厚度和耐壓能力更強。甚至 800V用的更多,800V裡的SIC可能是耐壓絕緣特性,在外部絕緣驅動也會增加一 些成本,不會很多,幾十元到100-200元,會增加一些,不會那麼明顯,SIC本身 會增加一些價格。
Q、以後我們電動車中高端的車型往SIC升級,中低端停留在矽基IGBT, SIC與矽 基成本差異?
現在看高端車大功率就是性能的區别,像保時捷Taycon,國内解決續航裡程的問題新勢力造車,30萬以上的車型都會上這個東西,比如理想 S系列在2024年會上 800V的,必須用800V解決。滲透率不一定是高端車,30萬左右也會上,取決于SIC 産能是不是已經夠了。大功率快充是不是真正解決續航裡程焦慮問題,如果有強制 性的需求,那就不止止是高端車了。未來SIC和矽的比例,2025-2026年左右SIC 的滲透率不會超過20%,剩下80%是IGBT模塊。
Q、為什麼不能替代的理由?
2030年的比例會更高,不僅僅是本身基數的優勢,還有市場效應問題,不會剩下 的去替代的,很快就會全部走向SIC的方案。全球的産能SIC每年産能60萬片左右,特斯拉100萬台如果全部用SIC,就全部用掉了, 特斯拉不是所有的車型都是SIC方案,也就1/3是用的。
Q、産能還是卡在襯底,所以國内國夕所産很慢?
目前整個技術還是在科銳(CREE),羅姆,杜有等手上,國内的廈門三安,世紀星光 也有一些機會,國内都在慢慢成熟,但是跟他們比還是有很多差距的。
Q、以後成本差異趨勢?
成本一定會貴,産能再高也不會便宜,矽本身就是晶圓提純,相對比較簡單,産量 本身就比較低,生長速度非常慢,目前是3-5倍的價格,未來5-6年可能1.5倍的價 格左右,就達到平衡了,因為矽的産量已經足夠大了,就看SIC産量上去之後帶來 的邊際效應,1.5倍就是增加50%左右。
Q、SIC模塊是矽基的兩倍,時間點是由什麼影響的?
目前産能釋放,規劃到2025-2026年才能釋放,預計2026-2027才能達到價格趨 勢,SIC的良品率是遠低于矽的,技術升級和良品率也幫助價格提升的。
Q、60萬片的SIC的産能是4寸片?
是的。
Q、矽基本身也是有8-12的轉化,矽基本身也在降價,SIC也在降價,2025年産 能釋放,到時候價格還是在矽基的2倍以上?
英飛淩和國内的華虹12英寸線已經上了,矽基價格已經到了一個瓶頸了,英飛淩 第七代出來價格是降了一些但是降的不是特别多。
Q、除了 SIC成本端,技術端的可靠性的問題?
SIC本身的可靠性是有很大的挑戰,不像IGBT本身的矽的晶圓的面積比較大,熱 熔非常大,短路能力比較強,SIC熱阻比較大,熱熔比較大,瞬态電流能力比較弱, IGBT能扛6微秒的短路性能,SIC2微秒不至U,瞬态電流過大SIC可能有失效的風 險。可靠性在應用,驅動電壓大小,抗幹擾能力,由于變化速率很快,對電機要求 也會更高,也是技術挑戰,也是一個風險。
Q、生産端上SIC,對IGBT制造商難度下降?技術難度沒有下降的,會更大的。
Q、IGBT本身有BJT和三極管的結合,換成SIC隻是一個MOS管? IGBT本身是
一個電流型驅動,加了一個MOS管幫助驅動,這都是很成熟的工藝,主要還是功 率級的IGBT,前面的MOS是一個功率不是特别 大的,是幫助驅動的放大作用,IGBT可以看到三極管。
Q、氮化稼彎道超車?
不太可能,電壓不會上去,扛耐壓能力是跟距離相關的,扛耐壓很高會距離非常大, 就沒有優勢了。而且基本沒有扛段路能力的,也沒有M級吸收能力,所以不支持大 功率的使用,氮化稼是高頻電源産品的使用,在工業級像文泰會做一些這樣的産品, 像電驅動做了一個20KW的驅動電機産品,用也是400V平台的A00級車使用。
Q、400V平台使用SIC的進展?國内用的不是特别多,主要是特斯拉的Models和 ModelY400V平台用這種産品,國内都是往800V走的,像小鵬G9和比亞迪漢EV 都是往這個方向走的,至少400V在國内的SIC大規模批産不會太多。
Q、與800V方案相比,特斯拉大電流增壓方案成本更低,特斯拉的叠代方案,SIC 會不會升到800V?
特斯拉的充電方案和市場上的充電方案是不一樣的,他的最大的充電功率是V30的 250KW的功率,電流已經很大了,是采用水冷的冷卻方案,但是充電時間也要用 到30分鐘,因為恒功率允許充電時間不是很多,SOC30%-40%以後會降額o800V 方案以後,快充功率能到400- 500KW,基本10分鐘就能沖到400KM的情況,目前 看特斯拉并沒有新的800V的方案出來。
Q、如果用800V的大電壓快充和特斯拉的400V的大電流快充成本比較? 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冷卻系統,模塊很多像英飛淩50-60KW的SIC方案已經出來了, 模塊成本看功率,SIC體積變小,效率更高,矽的快充方案和SIC的快充方案相比,SIC依然會貴1.2倍,因為SIC整體的邊際效應,體積會降很多,用的器件更少,水 冷用SIC以後就不用了也是一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将來可能也會用,因為充 電線路損耗非常大,水冷以後不會少,總體來說SIC充電端的價格一定會增加。
Q、SIC國産廠家,各家企業進度?國外:歐洲就是瑞典的Norstel是做襯底和外延; 英飛淩是外延、芯片、封裝;ST是芯片和外延,封裝買Norstel和科銳的,博世也 在做晶圓、丹佛斯做封裝。日本是住友,羅姆是全産業鍊IDM模式、三菱電機。 美國做的是科銳做襯底、外延和芯片,奧瑞是襯底和外延,芯片、封裝是安森美還 有一個博格華納下面的公司。
國内:三安是全産業鍊去做,2019當年設備沒到位,後面設備到位以後基本具備全産業鍊,但是跟國外比技術還是差一些的,華大半導體其實在2019在臨港建了一個6寸線的基塔,還有在香港有一個阿爾法APS的設計公司,全産業鍊主要就是 廈門的三安和華大半導體,還有一家世紀精光主要是外延和襯底,但他們在汽車領 域沒有很多導入。
襯底本身主要是山東天嶽,外延是東莞天昱和廈門的瀚天天成,芯片是中電55所和 深圳基本半導體,台灣的翰興科技是芯片設計公司,性能和産品是非常不錯的,是分立器件後面也在做模塊,是全部汽車認證的,泰科的二極管在2020年已經經過 國際車企認證了。
封裝斯達用科銳的芯片給小鵬G9供的800V方案,杭州士蘭微也在發力,目前還 是在封裝這一塊,國内有3家比較完整,目前來看三安在上汽系裡面做認證和認可, 但是還沒有上到車企,華大在充電樁裡占的量還是比較大的,翰興在DCDC和充電樁裡面還有很大的量。
Q、SIC相對于IGBT體積減小比例多少?
150KW的逆變器要10-20公斤,體積和重量減小要20%-30%左右,重量優化是 對一體車身的優化,這樣的降10幾斤對整體的續航裡程提升不是特别大。
Q、中低端車IGBT的滲透率水平?
中低端的車像A00級車的80V的方案還用分立的MOS在做,也有在用分立的 IGBT來做,但是A0級以上100%都是在用IGBT來做。
Q、中電做的器件也挺好的,中電科、三安這幾家哪家做的好?
中電55所做的時間比較長了,但是襯底和外延是買的,有一條6寸的生産線,還有 一條4寸線,做外延和芯片設計和生産,中電産業鍊布局優勢中等,技術能力很優秀,汽車技術認證基本沒有。三安目前來看,産 發布局比較完整,産品出貨不是特 别多,技術能力中等偏上、汽車認證中等偏上, 綜合下來還是非常靠前的。
Q、400V升到800V, DCDC的功率半導體成本會有變化嗎?
它主要是有兩塊,第一個是主區單元,叫做抛券。第二個是供電單元, 分為兩塊,第一塊是充電機(充電寶);第二個是高壓轉低壓的直流變嬲,也就是DCDC。
充電機會有很大的變化,電壓升高800V以後,650V的矽方案基本上就不會使用了, 所以就會通過碳化矽的方案做。11KW的充電機會用SIC的方案,充電機從全矽方案向SIC轉移,價值量會直接轉移。如果 是666KW,後期是800V,可能會好一些, 用1200V的SIC去做。
DCDC電池至U了 800V以後,考慮到高頻特性,1700V的IGBT也不能選(效 率太低),還是要選SIC的方案。所以從400V到800V以後,充電裡的關鍵功率 器件70%以上都要換成SIC的方案。
Q、會有哪些主流廠家參與到800V當中,包括OEM和供應商?
主流的玩家今年是小鵬,2023年是理想one, 2024-2025年才是産品大年,包括 東風岚圖、北汽等,但是目前沒有看到可以量産的車型。理想ONE是最迫切的, 2024-2025年一定會量産電動車(800V)。主流廠家的布局主要是斯達跟科銳的合作(小鵬),還有就是士蘭微(并無客戶信息),海外主要是英飛淩和博世,博世給理想開發,小米在2024年是做800V的(重點關注)。
Q、SIC襯底通過那幾個指标衡量(Tirel/車企)?
目前車企并沒有進入到這個地步,一般都會挑後自己評估,國内天躍、三安做得 好一些,華大西塔正在做測試,主機廠測試下來整體比較滿意,但是跟國外的科 銳和住友對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國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具體數據暫時沒有。
Q、具體看哪幾個指标?
主要看電性能和良品率指标。
Q、天躍是導電性還是在車用領域做的不錯?
華大和三安在汽車領域做的不錯,和T1溝通表示導電性(功率半導體)不是很明顯。
Q、導電型的功率半導體?目前看來做的不是特别多。
Q、測試情況指标?
不是很了解,主要是華大和三安,其他不是很了解,天躍應該沒有做過真正的測試。
Q、目前包括DCDC、OBC、充電樁的SIC需求量?
現在還沒法去拆分,每個選型是不一樣的,拆分以後是不一樣的,還是需要計算的。
Q、車企角度選供應商的偏向?
現在主流的車廠和Tirel選的時候更希望是全産業鍊的,第一點是産能調配更加容易, 産能也更容易保證;第二點是價格優勢還是非常大的,例如理想在進前軸定點是給 的中車,當時斯達也參與了,但是受制于華虹的産線,這裡也比較被動。
Q、科銳未來戰略是做模塊,襯底較少,會不會給斯達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壓力(因 為無人供襯底)?
這個擔憂還是有的。科銳做封測的可能性不太高(與銷售的溝通結果),因為利潤 率不是很高,意義不是特别大,做了一些小的單管,但是價格很貴,所以在市場表 現不是特别好,但是在市場上賣襯底很劃算。
Q、未來最多就到器件,封裝可能就交給斯達/封裝能力比較強的公司去做?
會給英飛淩、羅姆、博世、大衆他們去做封裝。
Q、未來國内車廠有沒有意向/能力去做封裝模塊?
特斯拉第一産品是ST做的,封裝也是,是定制的産品,特斯拉把電控集成了而不 是芯片,有一些工藝都不是他的。
國内有很多車廠有這樣的想法,第一個是想先做電控,第二個是想做moudle,我覺 得這樣的投入會非常大,技術積累也很長,2-3年不會有結果的。
Q、SIC的MOS模塊是ST給做的?
還做了後加工過程,連接方式,燒結技術都不是自己的。
Q、行業裡面對路笑科技/東尼電子的W?
路笑科技隻限于了解,東尼電子不了解。
Q、國内MOS有哪些廠家在大批量出貨嗎,誰的進展會快一些?
翰興科技(台灣)是在大規模出貨的,華大半導體下面的APS也是在大規模出貨的, 中車也有一些(1200V,2020年),但是量不大,乗ij下都是在做二極管。三安也 有,但是量也不是很大。
Q、車規進展比較快的是華大和三安的?
是的,翰興已經完成了。
Q、華大和三安是SIC的分立器件進展快?
是晶圓(芯片),不是封裝,是給别人封裝的,是全産業鍊的布局。分裝的是在上 海的一家産品集成性質的公司。
Q、産品什麼時候能上量?
至少還要2-3年,芯片出來還需要整車級的認證,一個是芯片測試,然後是留片,留片出來還要分批次,過程至少要2-3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