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 jǐn:左右結構,左斜右正。
左部“釒”旁為固定寫法,斜勢抗肩,位置靠上,不可寫寬。首撇切筆起,稍直,注意角度;點筆位置在撇脖處,要輕盈;下面部分要稍偏左,三橫要大抗肩,左伸右收,注意長度、形狀的變化;豎筆直對撇畫的起筆處,上重下輕;左右兩點左低右高,相互呼應,不可寫重。
右部“帛”上收下放,不要寫寬。上面“白”不要寫大寫寬,要靠近左部。撇筆起筆稍高,注意走向和撇尖的位置;左豎起筆托住撇尖,豎身右斜,向下漸輕;橫折露鋒起筆,留小氣口,向右漸重,抗肩,到位後向右下方頓筆,稍内扣,然後向下行筆,豎身左斜;裡面橫畫虛接起筆,抗肩,不要寫重寫長;底橫實接兩豎,與上面兩橫平行等距,注意與兩豎相接的用法。下面“巾”稍寬,左豎起筆在“白”字左豎起筆的正下方,豎身稍左斜,垂露收筆;橫折鈎實接起筆,橫畫與上橫平行,距離稍小于“白”字橫畫的間距,略呈拱形,行筆到“白”字右下角的下方即向右下方頓筆,折鋒寫豎鈎,豎身稍重,鈎不可大,鈎角與左豎平齊,略高于左部“釒”旁的最下端;最後豎筆實接起筆,豎身不重,中間略細,垂直有力,收筆不可重。

歐陽通

顔真卿

張猛龍碑

黃庭堅

陸柬之

董其昌

鮮于樞

王铎

王寵

宋 米芾 《蜀素帖》

宋 米芾 《蜀素帖》

唐 鐘紹京《靈飛經》

宋 蘇轼 《洞庭中山二賦》

宋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卷》

元 趙孟頫《仇锷墓志銘》

元 趙孟頫《行書二贊二詩卷》

唐 李世民《晉祠銘》

明 唐寅《落花詩冊》

唐 杜牧 《張好好詩卷》

明 祝允明《行草牡丹賦》卷

宋 張即之《雙松圖歌卷》

清 傅山《行草七言詩軸》


進入硯田書院圈,每天進步一點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