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锂電池技術?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官網“人才隊伍”欄目更新信息顯示,萬青教授已入列該學院2022年引進的國家級人才名單,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高端锂電池技術?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官網“人才隊伍”欄目更新信息顯示,萬青教授已入列該學院2022年引進的國家級人才名單。
公開資料顯示,萬青,男,1976年出生,1998年6月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材料系,2004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獲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博士學位。之後,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科研和訪問學者。回國後,他在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中科院甯波材料所工作,2013年4月加盟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萬青主要從事氧化物半導體微納結構與新概念器件應用研究。他在氧化物納米線真空電子場發射、傳感器、锂離子存儲,低壓雙電層薄膜晶體管,神經形态器件等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科研成果,并在國際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據南京大學官網介紹,2003年,萬青研究了四角狀一維ZnO納米線的真空電子場發射特性,并發現四角狀ZnO納米結構很低的發射阈值電場和很高的發射電流密度。2004年,萬青結合MEMS技術研制了超低功耗的ZnO納米線氣體傳感器。該單篇論文被SCI他引1800多次,并被《Nature China》作了題為“Nanowires: Gas detection in miniature”的亮點專題報道。2005年,萬青研究了SnO2納米線的锂離子存儲特性,該成果表明其是國際納米锂電池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2009年,萬青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基于界面離子/電子耦合的多端口非晶氧化物神經形态器件,并在單個器件上實現了若幹重要突觸/神經元功能和動力學樹突算法的仿生,還基于多脈沖時空協同調控模式實現了超低功耗生化仿生傳感。2013年,萬青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個柔性神經形态晶體管。
上述研究成果對實現超低功耗類腦芯片和仿生感知意義特别重大,《Nature Asia Materials》雜志亮點報道了有關成果,并指出采用固态電解質作為栅介質可以有效地降低器件的工作電壓和能耗,Wiley出版社以“從底層新概念神經形态器件向人工智能進軍!”為标題進行了專題報道。
基于上述成果,萬青個人累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Small、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權威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250餘篇,SCI他引超過1.5萬次,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高被引用學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