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發布關于征求《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征求意見稿提及,将重點打擊制造“容貌焦慮”、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等廣告亂象。
征求意見稿明确指出,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制造“容貌焦慮”,将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或者将容貌出衆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這段話可以說講出了“容貌焦慮”的本質。透過“容貌焦慮”,我們看到了各種被嚴重放大的社會差别和裂痕。
那麼,“容貌焦慮”從何而來呢?“顔值經濟”很大程度上衍生出了“容貌焦慮”。尤其受醫美行業一些機構的引導,不少人自覺接受了“花錢可以變美”“塑造可以變美”的消費理念。各種營銷話術催生、放大了容貌所帶來的差别待遇。過度關注容貌的聲音無處不在。找工作,有廣告就會說,“高顔值”會更受招聘者青睐。甚至什麼是美的,也被限定在某些“标準”之内。譬如,精靈耳,反手摸肚臍,都成了定義美的标準。
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提出過警告,一個人在消費社會裡,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什麼意思呢?各種商業廣告無孔不入,特别在算法推薦的支撐下,媒介通過傳播價值理念很容易對消費者實施控制。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他的那本《娛樂至死》中提醒人們要再認識媒介。包括時間的定義、碎片化的信息乃至認知,都難免打上媒介的烙印。換句話說,“容貌焦慮”常常是被媒介制造出來的。消費者應當了解營銷話術的特點,并對其販賣“容貌焦慮”有所防範。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往往不是漂亮的人自信,而是自信的人才漂亮。因為,美是多元的、包容的、有差異的;美不應被定義,不應成為狹隘、單調的代名詞;美根本上來自自我,外部評價不應成為綁縛自我認知的力量。如今,征求意見稿明确從整治廣告亂象入手,重點打擊制造“容貌焦慮”,傳遞出了一個強烈信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将是下一階段的重點。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劉冉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