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傳統媒體應逐漸淘汰嗎

傳統媒體應逐漸淘汰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14:32:36

傳統媒體應逐漸淘汰嗎?周志懿2016年10月25日,新浪新聞聯合矽谷精神布道師皮埃羅在未來媒體峰會上發布了《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在當下令人眼花缭亂的大傳媒時代,未來媒體到底将走向何方,皮埃羅提出了十個關鍵詞,即:用戶體驗技術、大數據、新内容時代、流媒體、手機應用、虛拟現實和增強現實共舞、創客文化、貨币化、新平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寫作皮埃羅認為,随着各種新技術與新理念的應用,未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或将改變,媒體工作者要組織人工智能、大數據、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傳統媒體應逐漸淘汰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傳統媒體應逐漸淘汰嗎(傳統媒體準備好了嗎)1

傳統媒體應逐漸淘汰嗎

周志懿

2016年10月25日,新浪新聞聯合矽谷精神布道師皮埃羅在未來媒體峰會上發布了《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在當下令人眼花缭亂的大傳媒時代,未來媒體到底将走向何方,皮埃羅提出了十個關鍵詞,即:用戶體驗技術、大數據、新内容時代、流媒體、手機應用、虛拟現實和增強現實共舞、創客文化、貨币化、新平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寫作。皮埃羅認為,随着各種新技術與新理念的應用,未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或将改變,媒體工作者要組織人工智能、大數據、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

事實上,2017年已經近在眼前,皮埃羅所描述的媒體景象已經或多或少地開始在媒體實踐中實現。2016年虛拟現實的火爆,無人機、機器人寫作等人工智能在媒體中的應用,不僅已經成為中國傳媒風生水起的風向标,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告訴世人:未來已來。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呼嘯而至的技術浪潮,我們準備好了嗎?

一方面,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為核心的新興媒體,正以不可阻擋的病毒式裂變方式,不斷分化、重組、膨脹,如雲團翻滾,大有勢不可擋之勢,引領着中國傳媒一往無前。

他們更快,更真,最大可能地逼近真相,同時,又更親切、更強大、更體貼,幾乎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你的每一個感官,讓你接觸媒體不再僅僅是獲得信息,而且能享受感官的極緻體驗。原來說媒體不僅是給人看,還要給人“用”,今天看來,“用”字已經落伍了,它使媒體與人的關系變得功利還缺乏生氣,流行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這些新興的媒體,在不久後的将來,不僅給人看,而且是給人“體驗”的。當然,“體驗”中也包含了“用”的功能。比如新浪網、美聯社等媒體在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時,采取的多平台、多角度、多用戶、多技術直播的方式,就已經給用戶帶來了“體驗”的快感。難道不是嗎?

但另一方面,中國傳媒業還存在着大量的傳統媒體,它們數量龐大,體制生硬,行動保守。面對迎面而來的新技術浪潮,他們束手無策,處處被動。它們當中,亦不乏思想者與行動者,但又因受困于體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于是我們看到了兩個後果,一是傳統媒體迎來一次大規模的退出期,近一年多時間以來,已經累計有近50種傳統報刊宣布休刊或停刊,實際就是宣告破産,尤其以曾經享譽京城十多年的《京華時報》傳言将與《北京晨報》合同為标志,有關人士預計,未來的一到兩年,還會至少有一百多家傳統報刊将不得不同樣如此收場。而就在昨天,由李嘉誠系掌控的TOM集團旗下華娛衛視也宣布停播,廣電行業也一時風聲鶴唳。即便在早幾年盛極一時的一些網絡媒體,面對迎面而來的各種花樣疊出的新興傳播形式,也不得不慨歎“這世界變化太快”,仿佛就在一夜之間毫無征兆地也被劃為了傳統媒體的範疇。另一個後果是,傳統媒體的精英們紛紛開始跳槽,另謀出路。有的進入了新媒體,有的選擇自己創業,而且,這樣的人似乎有增無減。

怎麼辦?

皮埃羅似乎已經給媒體指明了一條未來發展的路。但在這些光彩奪目的關鍵詞背後,是否依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在我看來,皮埃羅的揭示依然秉持着傳媒發展的基本方法論。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在峰會上說,媒體有天命、使命與生命。我的理解,天命是其定位,使命是其價值,是天命與使命賦予媒體生命,而媒體的生命又因其對自身天命、使命的理解與發揮變得精彩與強大。無論天命、使命還是生命,其實還是要解決一個媒體與人的關系問題。

受衆也好、用戶也罷,媒體的存在終極是對人的服務。有人擔心機器人寫作會取代現在的新聞記者,周曉鵬給了否定的回答,他認為人文的東西是機器短時間内無法替代的。同理,無論媒體如何炫酷,終究始終要圍繞人的需求發展。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問題,即如何到達,如何影響,如何開發變現。

比如關鍵詞中的流媒體、手機應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寫作等,代表着媒體如何提高到達受衆的效率,即有效到達率,實質就是媒體的渠道建設問題,是傳播力的問題。現在的社會,傳播渠道與傳播效率跟不上,一切免談。最形象的比方是報紙與手機,當精心編輯的報紙千辛萬苦到達用戶手中的時候,用戶早已拿着手機說,謝謝,我早已看過,“你讓我等得花兒也謝了!”

而用戶體驗技術、虛拟現實與增強現實共舞、創客文化等,實質是如何影響受衆的課題。現在的媒體強調用戶黏性,用原來的話說就是品牌忠誠度。如今媒體數量龐大,讓人眼花缭亂,如何讓用戶保持品牌忠誠,這是巨大的課題。增強用戶的體驗感與浸入感,讓用戶能沉浸媒體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影響受衆的身心靈,進而勾起受衆對你的迷戀,這需要技術手段與體驗功能的創新,于是用戶體驗技術才大派上用場,虛拟現實與增強現實共舞成為媒體,尤其是傳統介質黏住用戶的新手段。而“創客文化”不過是化整為零的做法。一旦劃小媒體的單元,到達與影響用戶的效率會更高更快,加之有更加個性化的體驗創意層出不窮,黏住用戶自己不是什麼難事了。

到達用戶并對其産生了影響,這還不足以滿足媒體發展的需要。媒體需要造血,就需要将用戶的規模與能量進行變現。在皮埃羅的關鍵詞中,“大數據”、“貨币化”、“新平台”等,都是媒體如何變現的新方式。如今,媒體早已從數字化過渡到了數據化,對數據的提取與分析既是媒體的天然優勢又是發展的有利手段,現在以及未來,這都将成為媒體的核心競争力所在。而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未來的媒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還應該是文化信息領域的孵化器,因此,媒體應該主動建立不同細分領域的新平台。别總是想着自己去變現,你創造平台與機會,讓别人去創造變現,你或許光收租子就會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何樂而不為呢?至于“貨币化”,說得已經很直白了,你懂的。

所以,有人說傳統媒體的天已經變了。要我看,天一直沒變,不過是多了一些美麗的浮雲而已。隻要你牢牢抓着與把握媒體傳播的本質,發展的主動權依然在我們手中,傳統媒體一樣不例外。新浪直播啟動的“賦能計劃”及“123”首批戰略合作計劃,确定100個媒體、200個機構、300個個人作為首批直播戰略合作方,圍繞各個領域打造各類垂直直播IP内容,就是絕對有益的嘗試。現時代下,一切能為用戶提供信息增量、視角增量和體驗增量的媒體,才是不落伍的媒體,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媒體。可怕的,在風起雲湧的媒體生态裡,一些傳統媒體依然還在等待觀望,一些媒體管理者依然還在從井觀天,“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你哪裡最高層啊,在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中,你早已在最底層了。繼續掩耳盜鈴的媒體,終将會被時代所抛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新華網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