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明朝的科舉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

明朝的科舉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5 09:30:36

明朝的科舉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明朝最厲害的一次科舉考試)1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階層流動的一個重要渠道,對于整個社會的穩定來說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朝廷來說,可以吸納精英參與到政治中,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對于百姓來說則是提升其社會階層、改變人生命運的一次機遇。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取用的是舉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這可能是因為建立伊始,朝廷對地方的控制不夠。到洪武四年,朱元璋才下令開始科舉取士,科舉自此進入了鼎盛時期,一大批人才例如張居正、楊廷和、解缙,都是通過科舉考試踏入仕途。

明朝的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其實還有一個童生試,類似于入學考試。考過童生試的士子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才有資格進入府、州、縣學學習,然後參加以後的鄉試。

鄉試通過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隻有舉人才有資格到京城參加會試。會試每三年一次,前三百名錄取,第一名為會元,其餘則為貢生。而後這300名貢生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進行排序,前三名就是我們所知的狀元、探花、榜眼,其餘人依據名次賜予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對于中舉的學子來說,他們算是實現了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标,而後等待他們的是铨選以及漫長的仕途生涯。

通常來說,一甲的三人都會直接被翰林院錄取,授予修撰、編修之職,這在明朝來說可是前途無量的職位,因為按明朝的官場潛規則,一般隻有翰林出身的官員才能入閣當上大學士,類似于之前的宰相。

而其餘的200多人也有進入翰林院的機會,那就是去參加朝考,通過者被選為庶吉士,然後進入翰林院特設的庶常館學習三年,優異者可留下,授予編修、檢讨的官職。而其餘未通過朝試的進士們則由吏部分配,授予主事、知縣等官員。

雖然官場靠經營靠奮鬥,但是一個官員最終能達到的位置往往和他科舉考試的成績是直接相關的。大體來說,一甲三人以及被選為庶吉士的官員隻要不犯大的錯誤,通常都能做到三品官,而二甲、三甲進士被外派為官的,大多數隻能做到五品官,能成為二品封疆大吏者廖廖無己。

在明朝2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有着各種奇聞轶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找下相關資料。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則是明朝出了翰林、庶吉士、内閣大學士最多的幾次科舉考試。

明朝的科舉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明朝最厲害的一次科舉考試)2

明朝翰林的選拔通常是直接錄取一甲三人,其餘則是從庶吉士補充,但是是否選拔庶吉士卻不是每一科都會進行的,往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而且庶吉士的選拔和科舉名次無關,隻與該士子的文章、書法有關,因此科舉的名次對士子參與庶吉士的選拔沒有關系。

但在明朝的科舉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會試前五名統統被選為翰林或者庶吉士的情況,可以看出這兩次會試前五名的實力有多強。

一次發生在明孝宗時期,會試第一名董玘,殿試為榜眼,直接入館,會試二、三名湛若水、崔銑皆被選為庶吉士,會度第四名謝丕,一甲探花,第五名安盤也被選入庶常館。

一次是發生在正德年間,會試第一名倫以訓,廷試一甲為榜眼;二名汪應轸、三名葉式、四名江晖、五名王延陳俱改庶吉士。

選入庶吉士,成為翰林隻能說明起點高,但是真正要在官場混得好還是要看能力和機緣。如上面提到的十位進入翰林院的學霸們,想必朋友們一個都沒有聽過。

明朝的科舉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明朝最厲害的一次科舉考試)3

在明朝的科舉曆史上,官運最亨通的莫過于隆慶年間的一次科考。

在這次科舉考試中,一共出了七名内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分别是趙志臯、張位、沈一貫、朱赓、陳于陛、王家屏、于慎行,此七人先後入閣。同科進士中,還有十八人當上了尚書(二品官),五十二人當上了三品官,可以說是科舉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

嘉靖辛醜年那次科考也是學霸輩出,出了潘晟、高儀、嚴讷、高拱、陳以勤五位内閣大學士,還有董份、陸樹聲、徐養正、萬士和、裴伯宇、陳升五位尚書,也算官運亨通的一屆。

明朝的科舉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明朝最厲害的一次科舉考試)4

其實從上面幾份名單,大家想必也能有一些感悟,那就是學習能夠提升你的上限,決定你的下限,但學習好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力強,官職高并不一定代表他為曆史作了多大的貢獻。

拿明朝來說,海瑞僅是個舉人,到現在無人不知名留青史,楊繼盛,不過是三甲出身,但也因為剛正不阿,冒死彈劾嚴嵩父子留下美名,相比之下,那些一甲、二甲的進士們大多卻消失在了曆史的滾滾黃沙之中,泯然衆人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