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0年9月,一位色藝雙絕的女子日夜兼程,行數千裡從長沙奔赴廣西藤縣,為風流才子秦觀吊孝,竟然哀痛而死。湖南人至今傳之,以為奇事。
世間女子,竟可以癡情至此?
公元1096年春,秦觀赴任郴州途中,于長沙邂逅一位貌美如花的歌伎,兩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缱绻數日,女子表明願意侍奉秦觀左右,秦觀答應待他北歸回來之際就可以雙宿雙飛。無奈一别數年,秦觀客死他鄉,便有了開頭女子千裡奔喪的傳奇故事。
秦觀在郴州任上時,于1097年的七夕寫下了這首《鵲橋仙》,表達他對歌伎的思念與愛戀之情。
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北宋時期大名鼎鼎的風流才子,宛如浪漫多情的花蝴蝶,輾轉流連于每一朵姹紫嫣紅的鮮花之上。說他風流,他與太多的女子有着露水情緣;說他長情,或許他對每一段感情也都付出了真心。兩宋時期,士大夫之中倚翠偎紅、眠花宿柳之風盛行,文人墨客狎妓是常态,作為風流才子的秦觀概莫能外。而故事中的女主角,其姓名尚且無從考證,後人以長沙歌女冠之。
以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詩經·小雅·大東》裡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淮南子》載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句子。曹丕的《燕歌行》中有“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之句。杜牧《秋夕》中“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牛郎織女星”。
以此為題材,想要不落窠臼,必得别出心裁,獨辟蹊徑。秦觀這一首,便獨出機杼。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浮雲輕柔變幻,如絲如縷,搖曳多姿,悠然飄浮在浩瀚無垠的碧空。星河皎皎,傳遞着相思的萬般愁緒。銀河寬闊悠遠,織女和牛郎終于要在這一年一度的七夕節相會了。貞靜而孤寂的織女,終于可以暫停終日織杼的苦悶生活,和相愛的人兒共度良宵。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從仰望星空的角度寫出了七夕之夜織女渡過銀河去見牛郎時的特定情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是男耕女織,而織女在神話傳說中是織錦能手,天上的五彩雲霞據說就是由她靈巧的雙手織成的。
因此,舊時的七夕,婦女們都要在月下庭中陳設瓜果、擺下針線,向
渡河的織女乞求織布、縫衣、繡花的工藝技巧,故又稱七夕為乞巧節。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這一句,大概是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卻更勝一籌,成為千古名句。簡單地理解為宛若秋風白露相遇相知,勝過人間無數的恩愛纏綿。
這一句,我固執地以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解釋多了反而有畫蛇添足之嫌。
人生若隻如初見,是一種美好而又略帶遺憾的相逢;洞房記得初相遇,是一種初歡便是分離的無情相逢;白首相逢淚滿纓,是一種經曆世事變遷卻又相見恨晚的相逢;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種曆盡千帆終于遇見你的相逢。
任歲月流逝,世事變遷,紅塵陌上,清淺相逢,便勝卻今生所有的一切。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缱绻柔情似流水般綿長深沉,無窮無盡,短暫的相逢就像做了一場夢,倏然而逝,分離的痛苦如刀割般難忍。流連顧盼,不忍心踏上鵲橋搭建的離别的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若是兩情相悅,兩心相惜,至死不渝,又怎麼會在乎是否朝夕相守、形影不離呢?
朝朝暮暮,出自宋玉的《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這一句,與曹植的“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更為傳神,富有哲思。
這一句,一掃悲春傷秋之愁緒,豪放豁達,拔高了全詞的意境,即便放在今天,也有進步意義,是對愛情難能可貴的認知。
縱然因為種種原因,相見很難,相聚很短,但彼此堅守着對愛情的執著和誠摯,亦不失為一份美好彌堅的感情。
我始終以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是這首詞中最浪漫、最唯美的句子。
畢淑敏寫道: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噪。趁繁花還未開至茶蘼,趁現在還年輕。還可以走很長很長的路,還能訴說很深很深的思念。去尋找那些曾出現在夢境中的路徑、山巒與田野吧。
所以,去見你想見的人,愛你所愛的人。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噪。趁繁花還未開至茶蘼,趁現在還年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