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數與合數?人們在研究事物時,總喜歡去探索本源,而這通常就需要對事物進行分解,比如物理學就緻力于尋找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數學家們也一樣,在研究自然數時,也希望能夠找到構成自然數的“基本粒子”,通過對自然數的分解,探究“最基本的數”,這也是本文的主旨内容,也就是講解合數與素數,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素數與合數?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人們在研究事物時,總喜歡去探索本源,而這通常就需要對事物進行分解,比如物理學就緻力于尋找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數學家們也一樣,在研究自然數時,也希望能夠找到構成自然數的“基本粒子”,通過對自然數的分解,探究“最基本的數”,這也是本文的主旨内容,也就是講解合數與素數。
素數指的是大于1的且隻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數,其他的大于1的自然數被稱為合數。舉例說明:最小的素數是2,因為隻有1和2這兩個因子;最小的合數是4,因為它的因子包括1,2,4.我們認為素數是不可分的,也即不能分解成其他數的乘積,但合數能夠分解成其他素數的乘積,所以,素數就好比是自然數的“基本粒子”。這樣的“基本粒子”有多少個呢?這是數學家們很自然就會想到的問題,第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歐幾裡德(約公元前330-公元前275,中國戰國中後期),用的是反證法,參考如下:
假設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總共有n個,按大小依次排列為,構造一個數,它是所有素數的乘積再加上1,如,很顯然a不被任何一個素數整除,更不可能被任何合數整除,因此,a也是素數,假設即不成立,素數是無限多個的。
但是,如上構造法得到的數并非一定是素數,我們以20以内的素數來舉例計算:
其中,,即不是素數。如何尋找素數是數學家幾千年一直努力的方向,最早的尋找方法叫做“篩法”,也是比較原始的方法,舉例尋找20以内的所有素數,先把20以内的自然數(1去掉)依次排列如下: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第一步,去掉所有2的倍數,得到2,3,5,7,9,11,13,15,17,19;
第二步,再去掉所有3的倍數,得到2,3,5,7,11,13,17,19
然後,依次去掉所有5的倍數及其他素數的倍數,本例中最終結果是:2,3,5,7,11,13,17,19。
但是這樣的方法确實太慢了,數學們希望能夠找到更快速的方法來尋找素數,比如著名的業餘數學大師費馬(1601-1665,明朝萬曆29年-清朝康熙4年),他在中國最廣為人知的是以他命名的費馬大定理,他提出一個公式來産生素數,并自認是正确的,這個公式如下:
,費馬算出了前4個數,均為素數,如下:
但是,号稱所有人的老師的歐拉(1707-1783,清朝康熙46年-乾隆48年)算出第五個數,立馬推翻了費馬的結論,,再往後算得到結果也不是素數,如。
另一個構造素數的方法是,梅森(1588-1648,明朝萬曆16年-清明順治5年)與費馬通信探讨過這個公式,并經過四年研究,得到結果當n=2,3,5,7,13,17,19時,這個公式計算所得的數是素數,同時,猜想n=31,67,127,257時,所得的數也是素數(人們稱這種素數為梅森素數),但是,1930年,數學家科爾算出,推翻了梅森的猜想。2016年,美國數學家庫珀發現第49個梅森素數,即,這個素數有22338618位。借助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幫助人們繼續尋找更大的梅森素數,“互聯網梅森素數大搜索”(簡稱GIMPS)項目動用18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7萬人,70萬台計算機來尋找梅森素數。
數學們至今都未能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産生素數的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