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厘米
關于“孝”的雞湯很多,随處都能喝到一碗,味道也各有不同,但很快就排除體外了,在身體裡停留不了多久的。
“孝”到底是個啥?好像很難三言兩語講的清楚,每個人說一點似乎又都對,大多都浮在表面上,真遇到和父母的矛盾沖突,自己就一秒鐘變小孩了,各種撒嬌、胡鬧,反正父母拗不過自己就隻能妥協了。
說到“孝”,我還是很佩服咱自家老師孔夫子,一句簡單的話,說的極深刻還很妙。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是一個世家公子,跑來問孔子什麼是“孝”。
孔夫子看看他隻是淡淡的說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
什麼意思呢?
年少時一般都想方設法的逃離父母的魔爪,顧不得“孝”,這時的父母身體健壯,也不必依靠“孝”,所以這時的“孝”總是雲淡風輕的。
等孩子成家立業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也上年紀了,這時候“孝”就要開始起作用了。
孔子很懂得這些,所以這句話抓住了時間的火候,很妙的。
孔夫子說:“孝心其實很簡單就看出來了,到了你做父母,孩子生病了,一邊要加班掙錢,一邊擔心生病的孩子,坐在辦公室裡又着急又要看老闆臉色,心裡記挂着孩子。”
這裡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孝心要體會的,用父母擔心自己孩子生病的憂愁之心,來反過來對待父母,就是孝了。
但是這句話也是說給父母聽的,真心的對待孩子,孩子才能體會父母,才會用體會父母的心去對待父母。
體會到了“孝心”之後要如何做呢?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子遊是孔子的學生,小孔子四十五歲,也去找老師問“孝”。
孔子看到自己的學生來問孝,就說的明白具體一點,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得孝啊,以為讓自己的父母衣食無憂就是孝啦,家裡養的狗也是衣食無憂啊,孝不是形式,不能隻走走養的形式啊,要發自内心的尊敬父母,才是孝啊。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也跑來問“孝”,孔子看到自己的學生都問“孝”,就進一步的說明。
孔子說:看到父母打掃衛生就過來接過抹布,有好吃的就給父母吃,這也不一定是孝哦!為啥呢?因為“色難”,态度很重要,也很難做到。
孔子真是高明啊,一眼看穿“孝”身上的問題,體會到了“孝心”,在态度上還要做到“尊敬”和“色難”,這才是真正的孝。
在衣食住行上照顧好父母,對于現在的社會而言,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了,但是對父母恭敬的态度,能做到的人不多,孩子們常常表現出不耐煩或敷衍的臉,或是如小時候父母教導子女時批評的态度反轉回來對待父母等等。
所以,面對父母,态度上的轉變是最難的。
聊點其它
每次讀國學類的書籍,自己就秒變小學生,似乎以我目前的邏輯和言語放到文言文裡,呈現出來的就是各種不搭,所以每次寫【厘米讀國學】的文章,就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思緒關起來,但有個問題就是要不斷的面對詞窮,因為一方面以尊敬的态度想要盡可能的嚴謹,一方面又不甘心陷入枯燥的說理,所以這個矛盾導緻的結果就是無限的詞窮……
就比如這一篇,加點什麼好呢?無法攻破,不能出奇,隻能按照譯文平鋪直述,有些流水賬的感覺。讀的時候那種心靈的共鳴,腦海裡的畫面一幕幕的,卻很難用文字表達出來,總之仍在努力,希望有突破。
還是自己才疏學淺,無法融會貫通,還請大家見諒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