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對各種年齡的叫法

古人對各種年齡的叫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7:26:11

今天,大家要問個年齡,都是直接報個阿拉伯數字,簡單又直白。可是在古代,可不能這樣,特别是在讀書人的圈子裡,你要直接說個“二十、三十”的,會被别人笑話沒有文化,要說是酸腐也是有些的,但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卻也并非都是愚昧、多餘。從文化傳統來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漢朝戴聖編輯的《禮記·曲記篇》說:

古人對各種年齡的叫法(要說古人就是有文化)1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根據這段話,我們可知,十歲到百歲本來應分别稱作幼、弱、壯、強、艾、耆、老、耄、期,後來不知什麼時候起,人們都以“幼學”、“弱冠”、“期頤”等聯讀來作為年齡稱謂。這可能是後來的語言詞彙向雙音節發展的結果吧。當然還有更多人通過關于孔子的《論語》那段“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話來稱謂三十到五十的年齡的。

古人對各種年齡的叫法(要說古人就是有文化)2

因為古代的幹支紀年六十年為一輪,幹支名号錯綜參互稱作花甲,于是人們把它與年齡聯系起來,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後來又因為杜甫的《曲江二首》有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之年”就又成為了七十歲的别稱。

九十歲的稱謂在古時算是比較多的一個年齡了,有叫九十為“鲐背”,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有叫“黃耇(音:苟)”,黃是指老人的鬓發黃白,耇是指膚色如垢。又人到暮年,皮膚上出現老人斑,如凍梨的皮,所以又有稱“凍梨”的。這些都是抓住人老後某個生理特征而作的稱呼。

古人對各種年齡的叫法(要說古人就是有文化)3

唐代實行賦稅制時規定: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歲為丁,六十歲為老。這些稱謂使用範圍比起上述稱謂要窄些,僅限于唐代。其他時代雖然也有同樣稱謂,如“丁”,早在西漢時就有丁男、丁女之稱,晚至1949年以前“壯丁”的稱謂都還很普遍,但其中的意義、實際指的年齡大小都有所不同。

古人對年齡的稱謂來源不一,有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的,也有沿襲前人的習慣而言,來源廣泛,内容繁多,今天我們來研究和了解它,隻是本着熟悉我們的文化根本來看的,今天的我們已經有了我們和世界通行的稱謂,就大可不必走回頭路,再照古人的那套來交流了。

古人對各種年齡的叫法(要說古人就是有文化)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