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09:03:33

自從生孩子之後,我辭掉工作當了全職媽媽,這兩年來,我開始看育兒書,我不贊同打罵教育,所以我看了很多關于如何正面管教孩子的書籍,包括兒童發展心理學方面的。

可是,當我每天面對孩子各種“無理”要求,尤其是在1歲半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之後,我和孩子總是進入一種“權力鬥争”的狀态,他哭鬧,我吼叫,最後兩敗俱傷。

每每我情緒失控罵了孩子之後,後悔不已,又不明白,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我還是做不到管理情緒呢?

當我打開劉颋颋博士的書籍《這樣和孩子相處: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以下稱《這樣和孩子相處》),了解了“空間育兒法”的理念之後,我才明白,其實我并沒有整理好我與孩子之間的内在空間。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空間)1

劉颋颋是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博士,同時也是心理咨詢師,她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詢領域中深耕十餘年,積累了1000多個咨詢個案。她把這些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以總結,提出了“空間育兒法”的理念,并著作書籍《這樣和孩子相處》,還邀請了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老師推薦作序。

書中深入探讨了親子關系的本質,并且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給父母在各個階段的育兒困境進行分析解答,也講述了如何改善和發展父母的内在空間,最後,作者還給出了5個有效的育兒技巧,幫助我們重塑健康的親子空間。

接下來,為了幫助你了解本書的精華,我會先介紹親子關系的本質,再解釋父母内在空間,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内在空間,最後再說說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空間,應該如何做到“斷舍離”。

親子關系的本質是什麼

愛的模式存在于媽媽和嬰兒的關系中,他們都能通過容納和被容納的體驗共同成長。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比昂

在本書中,提到的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空間與容納”。

作者把我們的内心世界和與他人的關系都比喻成“空間”。這個空間是做什麼用的呢?這個空間,是容納我們在人生經曆中的各種内在體驗和活動,也是容納着與我們有親密關系的每個人和互動。

那麼,親子關系的本質是什麼呢?

我們先回想一下,孩子出生之後,我們的周遭環境是怎樣的?房間騰出一個位置放嬰兒床,家裡危險的地方加了防護欄,還騰出了位置放孩子的玩具,我們在家裡為孩子騰出了空間。

同樣,在我們的内在空間,也騰出了位置,容納孩子的到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這個空間一直混亂或擁擠,而且騰不出地方容納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所以,親子關系的本質,作者是這麼回答的:

父母的内心要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孩子。

——劉颋颋《這樣和孩子相處》

如果父母的内在空間是足夠好的,是能夠包容孩子的一切,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給孩子愛與自由。但如果父母的内在空間是混亂的,孩子的出現反而會增加壓力和負擔,親子關系就很容易變得緊張膠着。

那麼,父母的内在空間,是如何影響親子關系的空間呢?

二、父母内在空間,是如何影響孩子内在空間的?

回想自己剛開始成為媽媽,内心是充滿期待和喜悅的,孩子出生之後,這種欣喜的感覺慢慢消失,随之而來的是不停地夜奶,哄娃,自己晚上無法睡整覺,還要經常面臨孩子的哭鬧,情緒時常進入奔潰階段,月子裡時不時哭泣。

我想很多媽媽剛開始都會有同樣的感覺,照顧一個小生命确實可以耗費一個人的全部精力,而随着孩子的快速成長,我們也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空間來适應。

一開始孩子跟我們處在同一空間,慢慢地,他會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自己去探索體驗,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無法分清自己的内在空間和孩子内在空間之間的區别,那麼就很容易與孩子産生矛盾。

比如一個有潔癖的媽媽,她的内在空間是充滿恐懼的,如果出現髒亂,她就會焦慮不安。當她在養育自己兒子的時候,她同樣不允許家裡出現任何髒亂。可是有一次,他的兒子在牆中用了蠟筆畫畫,潔白的牆壁上瞬間顯得髒兮兮,觸發了媽媽的内在不安的情緒,于是她打了兒子一頓。

像這位媽媽的内在空間無法容納孩子的錯誤,就會挫傷了孩子的探索體驗,因為在孩子的内在空間,是自由的,他處于好奇探索階段。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空間)2

但當他感受到媽媽的不愛和不被接納時,他的内在空間也會發生改變,他也會感到恐懼。如果長期如此,那麼随着孩子越來越大,他的内在空間也會像媽媽一樣,害怕做錯事情被打罵,充滿恐懼,而母子之間的關系也會越顯緊張。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從小或多或少也經曆過創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重複某些傷害親子關系的行為,但我們也可以做出改變,重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内在空間,接納自己,重新整理内心空間。

當我們整理好自己的内在空間,孩子能在愛與自由的親子關系中成長,他們的内在空間也會變得穩定而有秩序。

那麼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空間,父母又應該怎麼做呢?

三、父母與孩子相處,需要“斷舍離”的空間共情的空間——斷開自己原有執念,共情孩子

很多育兒書籍都會叫父母共情孩子,可是往往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在這個環境下很有可能做不到靜下心去看見孩子,共情孩子,因為當時我們的心裡想的是:孩子的行為是不對的,絕對不能妥協,不能縱容他。

這個執念讓你無法冷靜去轉換角度,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緒和需求,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媽媽首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深呼吸,然後斷開自己固有的執念,反問自己:孩子現在的情緒是怎樣的?他的感受是什麼?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空間)3

比如我的2歲孩子搶了别人的玩具之後,對方又硬搶回去,他就哭了,這時候我跟他講道理是根本不管用的。我是蹲下去,給他一個擁抱,說:那玩具看起來很好玩,被人拿走你玩不了,真的很難過了。

等他情緒稍微平複了,再與他一起複盤事情經過:你看到那個玩具,很想玩對不對?所以你就拿來玩了,結果被他搶回去,因為那是他的玩具。可是你還是很想玩,我們一起想辦法跟他借玩具玩好不好?

先共情孩子的情緒,再與孩子複盤事情經過,最後一起想辦法解決,比起簡單的一句道理來得更加有效。同時,孩子慢慢也學會容納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引領的空間——舍得放手,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

偉強是個聰明的孩子,一直都很認真學習,可是到了大學之後卻迷失了自我,考試不及格,還沉迷網絡遊戲,這是為什麼?

偉強的媽媽在他初中的時候,就主動辭職在家輔助他的學業,為了讓偉強專心學習,家裡的家務事都不用他參與,連大學專業,也是父母替他選擇的。而當偉強上了大學,失去了父母的督促,他就像漂泊在大海中央的小船,失去方向,漫無目的。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空間)4

我知道很多父母不舍得放手,是擔心孩子做錯或選錯,耽誤自己的未來,所以主動幫孩子決定一切。其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應該是引領而不是主導,孩子需要在體驗中成長,真實的生活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相信,如果我們父母能夠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趣又豐富,孩子也能夠從中學到更多,有很多人生道理并不是多說幾句孩子就會懂,而是需要他自己去感受,去探索和領悟的,隻有切身體驗過,他才知道怎麼做。

孩子的世界并不隻有我們這個家庭空間,父母更應該引領孩子走出去,去看外在的空間,進入未來的空間。我們不可能陪孩子走完全程,隻能幫助他們學會對自己負責,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

發展的空間——脫離原生家庭創傷,改善親子關系

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将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孩子的内在空間,是處于一定的發展軌道上的。如果父母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延續在自己孩子身上,讓孩子遭受同樣的痛苦,那麼他的發展空間很有可能會受限。

所以,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想對孩子吼叫或打罵的時候,先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遭遇過同樣的問題,當時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自己的感受是怎樣的,而我又期待父母怎樣做的呢?最後告訴自己,還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件事。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空間)5

這裡并不是讓我們和原生家庭分離,或者與他們對抗,而是讓我們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創傷,直面痛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再做出改變。

當我們的行為在做出改變,孩子也能感受得到的,同樣,他也能從我們身上學到如何面對内心的恐懼,如何處理情緒。

如果我們父母的内在空間能夠改善,脫離原生家庭的創傷,用更好的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個發展的空間,那麼孩子同樣會在這個空間按照自己的發展軌迹去成長,親子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總結

與其說《這樣和孩子相處》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育兒,倒不如說它是在教會我們如何“育己”。

在這本書裡,作者花了幾乎一整本書的篇幅,告訴我們:

成為足夠好的父母,不僅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足夠好的成長空間,也會拓展我們自己的内在空間,養育我們内在的“孩子”,讓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共同成長。

——劉颋颋《這樣和孩子相處》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态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空間)6

《這樣和孩子相處:給孩子足夠好的原生家庭》沒有過多難懂的心理學知識,而是通過案例分析,為大家剖析父母内心空間是怎樣的,如何影響親子關系,告訴我們可以如何改善和養育自己,從而理解親子關系的底層邏輯。你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去覺察孩子情緒,如何去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目的,如何與孩子相處。

也許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還不知道自己能否為孩子提供一個足夠好的成長空間,沒關系,當你看完這本書,也許你能對自己的内在空間有所理解,你也會慢慢理解孩子的内在空間,選擇更适合的方式養育孩子。

做父母,是我們人生一個新階段,同樣也是我們新的成長機會,讓我們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