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出自《論語》。主要闡述了孔子在治政與道德方面的觀點主張。因開篇提到:「子路問政。」故以子路為題名。
在《子路》一文裡,孔子認為,完善的人格必須要能做到明辨是非、愛憎分明,而且還要能與社會群體和睦相處。他還認為能夠持守大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之處,就是中庸在道德層面的體現。
本文選取《子路》經典名言 10句,附上譯文和點評,以飨讀者。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名不符其實,言語就不能順于理;
言語不順理,事情就不能夠做成;
事情做不成,禮樂就不能夠興起;
禮樂不興起,刑罰就不能夠得當;
點評:孔子認為,君子定下名分,就能言之成理,言之成理就能讓人信服,就能夠實行。事情做成,禮樂就能興起。禮樂興起,刑罰就能得當。刑罰得當,民衆就能向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一個人自身立得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
一個人自身就不正,下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點評:儒家的為政理念是以道德為基礎。所以,孔子認為,上位者要想管理好下位者,首先要提高自身修養。
魯、衛之政,兄弟也。
魯衛兩國的政事,
就像兄弟一樣啊!
點評:魯國是周公的封地,衛國是康叔的封地。而周公與康叔是親兄弟。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若有人請我治理國政,
一年就可以初有成效,
三年就可以獲得成功。
點評:孔子提倡周禮,希望以周禮來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
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如果有王者興起,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将仁道遍行天下。
點評:「世」是時間單位,三十年為一世。孔子認為,如果要推行仁政,需要時間加以培養,而想要達到遍行天下的程度,大概需要三十年的時間。
近者說,遠者來。
使近處的百姓高興,
使遠處的百姓歸附。
點評:「說」是通假字,通「悅」,喜歡、高興的意思。
葉公詢問政事。孔子回答說:如果治理政事能夠使近處的百姓高興,又能夠使遠處的百姓歸附,那麼,就是善于政事。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貪圖快,不要貪圖小利。
一味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若顧及小利則不能成就大事。
點評:孔子認為,要想做成大事,必須把兩個毛病克服掉。一個是急于求成,一個是貪圖小利。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平日在家态度恭敬,
辦事能夠嚴肅認真,
對人做到忠心真誠。
即使到了夷狄之國,
這些品格也不能丢。
點評:學生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愛之境?孔子知道學生的根器不高,就詳細描述了仁者的形象。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自己的能有羞恥之心,
出使又不辱君主使命,
這樣就可以稱作士了。
點評:孔子很講究「恥」,認為羞恥心是做人的底線,是道德自律的基礎。人有羞恥之心,才會有所不為。人若無羞恥心,就會無所不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行事追求和諧,但卻不盲目服從;
小人總是盲目服從,但卻不能夠和諧。
點評:君子遇事有原則,對事情有自己的想法,還能聽取他人的意見,容納百川。而小人正好相反,雖然表面上同意,但他們注重的是私利,不能做到和諧相處。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能做到舒泰而不驕傲,
而小人卻是驕傲而不舒泰。
點評:「泰」是六十四卦之一,為上下交通之象,引申為平安。在孔子看來,君子心境從容安定,自然流露出安詳舒泰的氣象。而小人内心深處常常心存急躁、私利,所以,在外就會表現出驕傲,缺少安詳舒泰的氣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喵:請你們不要強奸我的靈魂!
,
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