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待到狗舔完了面,雞啄完了米,蠟燭燒斷了鎖,終于在等到海枯石爛之前,等到周董發專輯了!
今天十二點,周董新專輯先行曲公布,小印一整個愛住,那麼今天就一起來聊聊周董的歌,還有華語樂壇的那些事。
《最偉大的作品》來了!
等了6年,周傑倫新專終于出來了。
中午12點,先行曲MV發布。
還是周傑倫獨有的那個味道。
印客美學,贊431
從曲風上來看,這首歌沒有讓人有太大的驚豔感。
classic rap的風格對于《床邊》有一定的傳承性,但整體旋律較為舒緩。
提琴弦樂和鋼琴間奏的結合,以及開頭漸進的軍鼓beat,都是周傑倫一貫的R&B風格以及這張專輯巴黎街頭的浪漫風情。
整首聽下來有點像《夜的第七章》,大概是《夜的第七章》《琴傷》《Mojito》三首歌風格的延續吧。
周傑倫說自己要唱“老歌”,這首歌的風格确實還是老歌的風格,四平八穩。
不過開頭《不能說的秘密》主旋律倒是很讓人夢回當年,如果最後能出現桂綸鎂那就無敵了。
歌詞倒是很貼切專輯名——《最偉大的作品》。
世代的狂 音樂的王
萬物臣服 在我樂章
這種燒包隻有周董可以,但凡換成其他歌手寫這詞,估計得被罵死。
對比《跳舞的梵谷》《克蔔勒》等等類似主題的歌曲,歌詞的深度還是有點欠缺。
大約是生活在舒适圈裡已久,周傑倫最近幾張專輯的歌詞往往喜歡通過堆砌大量意象以造成一種“陌生化”的感覺,也越來越不接地氣了。
别跟我杠不是他自己寫的詞,因為就算是别人給他創作的也是他挑選的。
總之前面幾段歌詞,有點像報菜名,讓人感覺不是那麼适應。
不過畢竟是先行曲,在專輯第幾首也不知道。
因為專輯是個整體,前後銜接才會有更客觀的評價。
不過MV裡倒是有很多東西。
瑪格麗特的蘋果
達利的胡子
常玉的曲腿裸女
莫奈的睡蓮
徐志摩的眼鏡
有藝術收藏,有魔術,有鬥琴……
感覺是周傑倫對自己這20多年的一個大總結。
《最偉大的作品》之馬格利特
《最偉大的作品》之達利
《最偉大的作品》之常玉
有評論說,周傑倫帶給粉絲的音樂驚喜逐年減少,如今的歌更多的隻是慰藉長大後的粉絲逝去的青春。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偶像,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向往。大家如此期待他的新歌,其實也是對自己青春的懷念。
周傑倫“最偉大的作品”到底是哪個?
周董的音樂,可以說是曲風非常多樣了。
從網絡上流傳的才華歌單就可見一斑——
說起以前的老歌,小印最喜歡他的首張個人專輯《Jay》。
這個專輯展現了周傑倫風格的多樣化,他将來自中西方音樂的各種元素相結合,漸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個人音樂風格,使得他的音樂作品一直有很強的辨識性。
尤其印第安的老斑鸠,運用了酸爵士的曲調,配上方文山奇妙的歌詞,驚豔四方。
之後,他大膽嘗試新的音樂類型,英倫搖滾、節奏布魯斯、硬核說唱、哥特暗黑等等。十幾年來,他的歌曲注重旋律的簡潔流暢,大量運用中國樂器,時尚多變而簡練,不同的音樂元素與技巧融合。從《娘子》《雙截棍》到《以父之名》《上海一九四三》,從愛情到日常瑣事、世間百物,周傑倫的音樂中有着豐富的創作主題。
作為當時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費群體,80、90後兩代人,在尋找屬于自身音樂身份的青少年時代恰逢周傑倫創作的歌曲,這些作品立刻成為這兩代人難以磨滅的集體回憶。
可以說,周傑倫的音樂作品深刻地影響了千禧年以來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
自從周董婚後,歌裡面全是甜膩。
從哄娃到寵妻,這幾年周董的新歌,簡直是一出婆婆媽媽的家庭戲。
從《告白氣球》到《等你下課》《不愛我就拉倒》,再到去年的《說好不哭》,都是愛情劇。
周傑倫的床邊故事,是寫給自己剛出生的小公主的。
2016年發布的《前世情人》中,作曲者一欄首次出現了除周傑倫之外的名字,海瑟薇,是周傑倫的女兒。
《一點點》,描寫中年夫妻的争吵。
2019年發布的《等你下課》,雖然算是月半倫對粉絲催專的一個暫時的答複,但是在39歲依舊能寫出傑倫味十足的19歲青春,就算是身體發福了,他内心依舊住着一個少年。
新粉稱:“周傑倫過的挺不錯,歌沒有那麼有沖勁兒了。”
而老粉有落寞感:“周傑倫的歌越來越容易聽懂了,甜份超标。”
但不論如何,能看出來,這幾年他在享受音樂,随心的玩音樂。
樂壇不會再有下一個周傑倫?
如果說今天,音樂主要收入流=藝人經紀 版權授權,那麼20年前,音樂主要收入流=唱片銷售 藝人經紀。
唱片時代下的諸多流行歌手,至今依舊毫不過時。
“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震撼了華語流行樂壇。
而李宗盛的獨特風格也被一衆歌手模仿。
時代和英雄互相成就,千禧年也沒有辜負我們的期待。
2000年的孫燕姿,2001年的王力宏,2002年的信樂團……嗓音、風格、唱法、個性,總有一個給你新鮮。
林俊傑一曲《江南》,人氣直逼周傑倫;潘玮柏憑借《快樂崇拜》,拿着他的麥克風化身嘻哈代表;五月天奉上《倔強》,成為少年的深夜專屬背景樂。
過去的華語樂壇似乎更叠變化十分顯著,并且風格各異,自成一派。
為什麼在當時會湧現出如此之多的優秀歌手?
首先,不同于過去強調“原真性”的音樂形式,現代流行音樂實際上與電子技術一直有着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音樂制作技術的變革往往會對音樂創造有着極大的影響。
98年-00年的數字音樂革命使得數字合成器、全新的輸入技術開始在音樂人中普及。網絡互聯網技術在當時開始初步發展,編曲、錄音與混音軟件與硬件不斷成熟與發展。
新技術的到來使得音樂人們有着更多的創作空間,提供了融合風格更多的可能性。音樂,作為一個産業不斷地成長起來。
其次,經過了經過30年的發展,唱片公司在千禧年步入了輝煌期。推廣體系、應用渠道等已經自成體系,非常成熟。
在諸如華納、環球寶麗金以及滾石等國際唱片公司與音樂制作工廠的風華正茂下,唱片制作流程更為專業化。市場,歌手與唱片公司團隊形成良性循環。
再如,台灣民歌運動到來,專屬于音樂人的“金曲獎”設立。外部良好的環境鼓勵着流行樂壇不斷生發出更具有創造力的音樂。
即便過了近20年,每每想起,仍然令人懷念。
08年後,本以為會不斷發展的華語樂壇突然迎來斷崖式下跌。
在線音樂成為主流,短視頻成了承載音樂的重要載體。
出現在音樂榜單上的,是我們稱之為“洗腦神曲”的音樂。
學貓叫音樂:小玉玉 - 學貓叫
還記得被《學貓叫》支配的恐懼嗎?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神曲的播放量——
對比2018年,QQ音樂公布周傑倫歌曲收聽量達100億;但在某音,洗腦如#白月光遇上朱砂痣 #星辰大海等歌曲話題下,就分别有着40多億、80多億的播放量。
就用戶規模與收聽人群來說,音樂流媒體顯然不是短視頻對手。
短視頻影響日益擴大,“洗腦神曲”似乎要一統樂壇江湖。
實際上,我們不妨将現在正處在時期看做是曆史中重要的一環。
雖然我們無從知曉現在的流行歌在以後是否能稱得上高雅、高級,但我們不可否認,這或許是市場發展的某個階段。
曾經不被認可的音樂形式到後來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需要“挑”聽衆耳朵的音樂也終會找到它們的受衆。
或許當非主流的藝術成為主流之後,反教條的音樂也就蛻變成了音樂的教條。
電影《愛樂之城》劇照
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切秩序似乎都在重新建立。
流行音樂到底會走向何方?
我們期望更為理智的市場,與更具有創新力的音樂。一起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