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夢兒遙遙
第二十二天
(6.8—周五,上午)
127師師鵬秘書這一天全程陪同我們來到名聞世界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與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也是中國著名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龍門石窟
龍門
第二道門
霧鎖長橋
千窟萬穴石佛在
洞頂的瑰麗
佛面安甯
大佛足下
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數位于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阙佛龛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龛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全山造像11萬餘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隻有2厘米,稱為微雕。
盧舍那大佛的莊嚴
龍門石窟還是曆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從北魏和唐代的造像上,可以看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如來保佑爸爸與我
歲至耄耋的爸爸,與我一起一鼓作氣,登上了高高在上的大佛足下,那一刻,盡管耳邊人聲喧嚣,身畔客流熙攘,我仍可以深深感到佛光萦繞,心靜如水;這是每一次走近佛門時的虔誠心感;因為在數百年間歇不斷的雕鑿中,每一尊佛像的鑄就,都被無數的祈禱與心願罩滿,而多少頂禮膜拜的後人又将數不勝數的期望與虔敬供奉在每一尊佛前,這是衆望之所歸,也是人心的最純潔的底線……
走到那裡,看着那半山石壁大小不等,深淺不一,年代不同,形象各異的佛像,唯有神态都是那樣安詳淡定,就感覺心一下就靜下來~~
萬佛洞、蓮花洞、藥方洞、奉先寺、香山寺、白園——曆史的曾經,跨越歲月的年輪,在今天依舊栩栩如生……
龍門石窟——中華瑰寶;經千年硝煙烽火,曆無盡紅塵歲月;古人胸懷無數竭誠祈禱的心願,千斧萬鑿、精雕細刻在半壁山崖上的無數佛像,将人世間美好的向往、虔誠的祈望,向着蒼天,向着大地,盡情展示,默默述說……
昔日曆史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龛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衆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标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寶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