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9:13:39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1

很多人對“天”的印象是神秘的,同時也是迷惑的。

我們身邊,關于天的詩詞很多,我國古代志怪小說,無一例外的都會寫到天,《封神榜》中有天庭,《漢武内傳》中有,《西遊記》中同樣有。在中國古人心目中,天是個超級神秘的所在。

随着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天有了更多的理解,于是就說古人對天的理解是迷信,是古人科技太落後,所以才會對未知抱有恐懼,自然的想出來一些神仙來放到天上。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2

從某種方面來說,這是對的,古人的确是因為種種原因導緻認識不明,但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為古人笨,而是時代局限了他們的思維。可古代人對天可不隻是迷信,有很多人在很久以前就開始思考“天”究竟是什麼。比如在漢代大儒、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中這樣寫:

天有十端,天地陰陽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這句話翻譯過來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有十個方面,天也有喜怒哀樂,與人相一緻,天和人一樣。這裡把天拟人化。不難看出,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宣揚的是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神論哲學。但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是帶着深深的思考的。

那麼,天在古人心目中究竟有着什麼樣的地位?天分幾種?又經曆過什麼樣的曆史變化呢?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3

一、仰望星辰,天之初

我們無法考究出先民們是什麼時候對天産生崇拜心理的,但我們可以想象在遙遠的上古,人們看着電閃雷鳴而躲在洞中瑟瑟發抖,他們無法理解這種現象,于是就開始去幻想。他們幻想在上面有掌管一切的人,他俯視蒼生,一笑一怒皆為法,日月星辰為住所,狂風暴雨謂天罰。

由于高高在上又無所不在,先民們對天的崇拜和恐懼由此而生,并且一代代的延續。

我國古籍文獻中,對天的記載或者最開始的總結要從《周易》開始,裡面大量出現了關于天的記載,比如這段: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關于《周易》的成書成代,學術界争論不休,有說不能早于春秋時代。有的則認為應該是西周初年成書。

但就算是春秋時期成書,《周易》也是記載天和思考天最早的古籍。其它的大多集中在漢朝時期,漢朝時,大量的古籍中都對天進行過描述。當然了,這跟漢朝最開始的道家治國理念是分不開的。可我們看這些古籍時就會發現,無一例外的,全是帶着崇拜心理,認為天是最大。比如在《禮記》中這樣寫: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禮記》的原作據說是孔子學生整理而成,但真正彙編成書的卻是西漢禮學家戴聖,隻能算在漢朝。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4

同樣是在漢朝,天被幻想出了九重和四種,什麼叫九重呢?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聽說的九重天,在漢代楊雄所撰寫的《太玄》中這樣寫:

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鹹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

《太玄》并不是志怪小說,也不是神話作品,而是一部哲學著作,其根本是以老子的道家學說,但在探讨宇宙生成和探索萬物規律時以玄學為主要中心。

而所謂的天有四種是根據四季來分的,在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的《爾雅》裡是這樣寫的:

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

我們在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一些人在無可奈何時常常跪在地上哭着喊“蒼天”,其實這并不太嚴謹,因為在古代,人們對不同季節的天有不同稱呼,比如如果有人在夏天哭喊,那應該是喊:“我的昊天啊!”

貓膩在小說《将夜》中把天統稱為“昊天”,同時把昊天寫成了一個人。但這不在我們讨論之列,所以略過不提。

從遠古到漢朝,人們對天一直都懷着極為複雜的心理,雖然有人對天展開了哲學性的思考,但這種思考卻沒有逃過“神崇拜”的範疇,這種心理還将向下延續。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5

二、坐而思考,天之大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天的崇拜并沒有少半分,并且更加的變本加厲,天被架得更加高,其實人們也不是沒有思考,但思考的方向完全偏離,他們仔細的思考了天的由來,于是有了後世關于“盤古開天”的藍本,成書于三國魏時《廣雅》中是這樣記載的:

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為天。

《廣雅》張揖所作,是為了續《爾雅》,對後世影響很大,被稱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這樣一本書,對天的解釋還是這樣,更不要說當時别的著作了,這說明在當時,人們主流的思想就是這樣認為的。但如果我們仔細看這段話和思考的話,會發現雖然有神話色彩,可在宇宙形成的方式上,其認知和現代是有相通之處的。這也是古人的厲害之處。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6

到了唐朝時,佛教盛行,對天有了全新的解釋,很多人認為佛教裡天被分為三十三重,其實這是不太對的,真正的佛教将天分為三界二十八天,這三界分别是:欲界六天,色界十九天,無色界三天。而在欲界忉利天中有三十三重天的說法,是包括在三界二十八天之中的。

《西遊記》受此影響很深,包括《西遊記》開篇的地理介紹,那些西牛賀州、東勝神州、南瞻部州、北俱盧州這些,都脫胎于佛教欲界四王天《西遊記》中多處寫道教和佛教之争,但這不在咱們讨論之列。

從魏晉到唐朝,人們對于天的認識并沒有太大的進步,反而是變本加厲。可人們無時不在對天展開思考,思考得久了,必定會發生重大變化。這一切,到了宋朝時有了改變。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7

三、冷靜觀測,天之究

宋朝是我國科學進步的一個重要時代,宋朝時,出現了不少科學家,比如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蘇頌,比如科學家沈括

他們不再把天當成個神秘的存在,他們開始研究天體運動。當然了,其實關于天的觀測以前就有,比如漢朝的時候,但終究不是主流,在宋朝時,天已經不再是橫在人們頭上的一把刀,也不是冰冷無情,喜怒皆是法的無上存在。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8

蘇頌和韓公廉等人造出了觀測天體運動的水運儀象台,高達十二米,是世界最早的天文鐘,分為三個部分,上層是機械驅動的渾天儀來做天體測量,中層是渾象儀來做天體運行演示,下層是司辰來自動報時。

并且還寫出了使用說明書《新儀象法要》

蘇頌的星圖觀測對後世天文學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領先外國七百多年,另外他還是傑出的藥理學家,《圖經本草》也是他寫的。

沈括僅在天象上的成就就有改進渾儀,用以準确觀測月球公轉軌迹月道環。在天象觀測上也是取得了另人震驚的成就。

他們直面天空,尋求答案,而當時還是在宋朝,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貢獻讓人驚歎。

古人怎麼記錄太陽(古人對天如何理解)9

到了現代,我國在天文上的成就可以用飛速來形容,從一無所有到儀器登陸月背,我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這跟我國重視科學是分不開的。從最開始時的天動民驚到宋朝時直面研究,再到現代的跻身世界前列,這是我國一代代科學家們無私的拼搏和奉獻創造的奇迹,這是一個穩定大國大步發展的見證。這不僅僅是人們對“天”認識的改變,同時還是我國各項科學進步的見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