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百萬英鎊》,我想大多數中國人并不陌生。因為它入選過語文課本,也是新課标必讀書目。
《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發表于1893年的一個中短篇小說。文章以誇張的藝術手法,諷刺中帶着幽默,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少年時期初讀《百萬英鎊》,我确實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諷刺意味。但人到中年,重讀《百萬英鎊》,卻讀出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我驚訝地發現,那個拜金的年代,竟然是我們向往的美好時代。
這無疑更加諷刺!
一、《百萬英鎊》簡要回顧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百萬英鎊》。
27歲的美國小夥子、礦業經紀人亨利·亞當斯,因為意外飄到了大海裡,被一艘開往倫敦的雙桅帆船救了起來。于是,亨利被帶到了英國倫敦。
流落倫敦的亨利身無分文,舉目無親。正當他陷入絕境的時候,一對富翁兄弟選中了他,并且給了他一張面額一百萬英鎊的鈔票。
原來,這兩位富翁兄弟是在打賭。哥哥認為,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一個沒有一分錢、又無法證明自己是這張鈔票主人的窮人,他要麼會因為這張鈔票無法使用而餓死,要麼會因為無法說明鈔票來源而被捕坐牢。但弟弟認為不會。于是他們找上了我們的主人公亨利做測試。亨利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成為了“百萬富翁”。
後來發生的事情超乎亨利的想象,也是兩位富翁兄弟完全沒有想到的。亨利隻是拿出了那張巨額鈔票,并不用花它,飯店、服裝店、豪華旅館等所有店家就都願意讓他賒賬。亨利也因為“背心口袋裡帶着一百萬鎊鈔票的外國怪人”形象,成為了倫敦的著名人物,被全英國的報紙争相報道。到最後他的名聲竟然居于一切王室以外的公爵之上,也比除了全英大主教之外的所有宗教界人物都要高出一頭。
因此,亨利得以有機會參加美國公使的宴會,在那兒邂逅了一位美麗的英國姑娘,也偶遇了一位他在美國時的老朋友。正是這次宴會,徹底拯救了亨利。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既沒有餓死,也沒有被捕,反倒成了真正的富翁,并且還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以上便是《百萬英鎊》這部小說的主要内容。小說大緻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在開頭部分,作者簡要地介紹了故事的年代背景,以及亨利是如何得到那張百萬英鎊大鈔的。
在主體部分,作者寫了亨利是怎樣拿着那張百萬大鈔,開始他在倫敦的神奇經曆的。其中作者詳細寫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亨利在一家廉價飯店吃飯,另一個是亨利在一家服裝店買衣服。特别是對服裝店店員的表情描寫,堪稱經典。那位店員看到穿着破破爛爛的亨利,本來是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臉,但看到亨利遞過去的鈔票之後,馬上換了一副笑臉:
他微笑着接了過去,那種笑容是遍布滿臉的,裡面還有褶紋,還有皺紋,還有螺旋紋,就像你往池塘裡抛了一塊磚那樣;然後當他向那張鈔票瞟了一眼的時候,這個笑容就馬上牢牢地凝結起來了,變得毫無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維蘇威火山邊上那些小塊平地上凝固起來的波狀的、滿是蛆蟲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這段描述曆來為人津津樂道,不但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更是對拜金主義者嘴臉的生動刻畫和無情鞭撻。馬克吐溫就這樣用漫畫筆法,勾勒出了不同階層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種種醜态,揭露了當時存在于英國社會中的種種滑稽荒誕現象,辛辣地諷刺和批判了拜金主義。
1954年,由格裡高利·派克主演的同名電影先後在英國(1月7日)、美國(6月18日)上映。電影為了增加沖突,設計了一個服務人員惡作劇把鈔票藏起來的情節,瞬間英國股市大跌,人們都說亨利是騙子,來要債的人擠滿了整個飯店。可是,當服務人員把鈔票還給亨利後,情況迅速逆轉,人們又一次來向亨利獻殷勤……這個改編既是電影創作的需要,也增強了故事的諷刺意味。
二、《百萬英鎊》的新内涵
莫泊桑的《項鍊》也是著名的諷刺小說,講述了小公務員羅瓦賽爾的妻子,美麗的瑪蒂爾德,因為虛榮,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去參加一次晚會。但在回家途中,項鍊不慎丢失,瑪蒂爾德隻得舉債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之後整整十年,她節衣縮食,辛苦勞作,拼命打工來還債。債務還清之後,她的美麗早已不在。
小說的最後,作者引爆了一顆雷:原來,那串丢失的項鍊隻是一串不值錢的假鑽石項鍊。這個謎底一揭開,相信讀者會和瑪蒂爾德一樣,内心都會有一種說不清楚是什麼的凄楚滋味。這個結尾,讓《項鍊》的藝術價值大大提升。
但是《百萬英鎊》的結尾,卻完完全全是一個happy ending,大團圓結局。對一部諷刺小說來說,這樣的結尾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所以,馬克吐溫真的隻是在寫諷刺小說呢?
(一)純粹的愛情故事
127年過去了,這個世界變了嗎?變了,變得天翻地覆;但又似乎沒變,那種叫作“拜金主義”的東西好像一直都在。
在一個著名的電視征婚節目裡,曾經有一位女嘉賓說“甯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雖然不是每一位嘉賓都這樣赤裸裸,但從整個節目來看,大多數女嘉賓挑選男嘉賓的主要指标還是經濟條件,顔值、人品、才華等等都隻是錦上添花而已。
有一個當紅的演唱組合,曾經唱過一首歌:“給你買最大的房子,最酷的汽車,走遍世界每個角落……”可見,在現在這些年輕人的心目中,愛情還是要靠這些物質的東西來堆積或者維持吧。
然而,就是在這部諷刺“拜金主義”的《百萬英鎊》裡,我卻讀到了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
出名之後的亨利,去拜訪美國駐英國公使,公使邀請他參加當晚舉辦的宴會。在party上,亨利認識了美麗可愛的英國姑娘波霞。兩個人一見鐘情,雙雙墜入愛河,在宴會上玩得旁若無人,快樂之極。
與全文對拜金主義的諷刺不同,這個愛情故事一點兒也不摻雜金錢,非常的純粹。因為在一開始,亨利就對波霞托盤而出了。他自己是怎樣的的一文不名,那張百萬英鎊是怎樣來的,一五一十全部告訴了波霞。而漂亮的波霞姑娘,并沒有因為亨利沒錢而嫌棄他,反而更愛他了,還一起為他的将來進行籌劃。
不論是兩個人在宴會上打牌玩耍的細節,還是最後兩個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這段愛情由始至終都非常地純粹,與整個故事的“諷刺意味”好像也有些不搭調。
(二)誠信和契約精神
除了美好的愛情,我還看到了其他一些東西,比如誠信,又比如契約精神。
主人公亨利無疑是個誠實的人。上文說了,亨利對波霞是誠實的,一開始就對她坦白了一切。另外,誠實還是亨利被那對富翁兄弟選中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要選擇的是一個“非常誠實和聰明的外鄉人”。事實證明,那對兄弟沒有看錯,當亨利發現給他的錢是一百萬英鎊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想的是“人家弄錯了,趕緊還回去”。
出名之後,每天都有很多人圍着他,恭維他,奉承他,但亨利難得地保持了清醒。他知道自己其實是個窮光蛋,所以他用種種借口把大多數人要借給他的錢都謝絕了,把債務維持在第一年的薪金可以支付的程度:三百鎊借來的現款,以及三百鎊賒欠的生活費和賒購的東西。對于落魄的美國同事兼老友勞埃德·赫斯丁先生,他一樣熱情地對待。所有的一切都顯示,亨利是一位難得的好人。
而那些看起來勢利、拜金的人們,其實也并非一無是處。他們的願意讓亨利賒賬,雖然是建立在亨利“有錢”的基礎上,但也說明在當時,個人信用是管用的。那家第一次讓他賒賬的哈裡士小飯鋪,因為有了亨利的光顧,顧客多得應接不暇。哈裡士知恩圖報,老是拼命把錢借給亨利花,推都推不掉。
個人信用的作用,還體現在亨利為勞埃德的礦山所做的擔保。有了“百萬英鎊怪人”的信用擔保,原本無人問津的礦山,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賣出了大價錢。而在賣掉礦山後,勞埃德也如約把賺到的錢和亨利作了對半分,一人一百萬美元。那可是整整一百萬美元啊,但顯然他們直接履行了口頭協議,一點兒也沒有猶豫。
還有那一對富翁兄弟,算得上是資本家的代表吧。盡管他們把亨利拖入這個遊戲時,并沒有征得亨利的同意,顯得有些冷血,但在亨利完成考驗後,他們完全遵守了他們的協議,願意為亨利提供一個在他委任權以内的任何職位。
三、一個令人向往的時代
除了亨利和波霞之間的美好的愛情,除了誠信和契約精神,其實在小說裡我們還能讀出一些其他的東西。
比如,一個無依無靠的外國人,懷揣一張百萬英鎊的巨額鈔票,在倫敦這個花花世界那麼高調地招搖過市,竟然沒有“懷璧其罪”:既沒有任何小偷來偷,也沒有任何強盜來搶,甚至連一個來敲詐的地痞流氓也沒有。
又比如,那些勢利的商家,會讨好亨利,希望借他的名聲炒作。但是,沒有一家趁機訛詐他的錢。從亨利計算負債情況的細節來看,那些借給他的錢,甚至都沒有收利息。
又比如,美國公使宴會上的那位肖爾迪奇公爵,完全是憑個人的名聲乃至祖先的地位來和亨利争奪宴會首席的座位,但完全沒有利用他的權勢來壓人。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隻是小說中沒有寫而已,不代表當時的英國社會就真的這麼好。這話當然沒錯,因為沒有一個社會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小說的開頭,有一段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太過留意的話:
“當時我在社會上是孤零零的,除了自己的智慧和清白的名聲以外,别無依靠。但是這些長處使我站穩了腳跟,有可能走上幸運的路,所以我對于前途是很滿意的。”
相比現在越來越難打破的階層界限,在當時的社會,隻要有智慧和清白的名聲,就可以立足,甚至可以得到一個滿意的前途。這難道不值得現在的我們羨慕嗎?
事實上,亨利在倫敦之所以能夠翻身,一方面得益于他“百萬英鎊怪人”的名聲(顯然這名聲并不賴,倫敦百姓都喜聞樂見),另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專業能力。他在聽完勞埃德的講述後,在很短的時間内就嗅到了商機,并想出了辦法,最終聯手勞埃德,讓雙方都賺到了錢。
如果我們再聯系這部小說的寫作背景,可能就會更加清楚了。當時正值美國内華達州“淘金熱”,那些黃金、白銀礦山的礦主們紛紛出售他們的股票以籌集資金。馬克·吐溫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包括全部稿酬,用于購買白銀礦山的股票。股票一度快速上漲,馬克·吐溫成了“富翁”,便讓自己“退休”,不再寫作。
但很快,白銀股票的泡沫破裂了,股價飛流直下,“富翁”馬克·吐溫轉眼間就和剛到倫敦的亨利一樣,變得身無分文,接近破産。為了償還債務,馬克·吐溫隻好重操舊業,繼續寫作,于是寫出了《百萬英鎊》等許多文學作品。
所以,《百萬英鎊》中所諷刺的“拜金主義”,馬克·吐溫除了諷刺别人之外,想必多少也有點自嘲的意思吧。至于剩下的那些“美好”的部分,看起來則更像是馬克·吐溫向往的美好時代(而不是現實)。畢竟,在小說裡,他的礦山買賣是成功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