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仉氏公元前392~公元前317) 孟子的母親仉氏。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3歲喪父,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并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亞聖,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遷”、“斷織督學”等教子佳話。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傑出大師。後人習慣把他與孔子并列而稱“孔孟”。孟子之所以能成為“亞聖“,成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多得力于他的母親。
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是中國母親的典型代表。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地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于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人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屬于典型的中國良母。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光宗耀祖,抛下妻與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3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孟激客死他鄉,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決心,要憑着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育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孟母不止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孟母有一天,突然發現一向伶俐聽話的兒子,已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從此,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給後人留下
了“孟母三遷”的美談。
孟家原在馬鞍山下,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既不能老是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裡,惟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境。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遷到了十裡外的廟戶營村,這裡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附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産來到集市交易,讨價還價,喧嚣熱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錨株必較。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遷居。
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願讓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适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破陋不堪,但是孟母帶着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
下來。
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質,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内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歎。
做人是要求誠實,所謂“言必行,行必果。”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随口答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盂母為了不失信于兒子,忍痛在捉襟見肘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标,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懶貪玩的習慣。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哒咔哒,攔腰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盂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甯,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于禍患,今後永遠就隻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辍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羊較瘦的觀點
世人隻知“孟母三遷”而不知“斷織督學”,更郁悶的是連“孟母三遷”的真實意義也理解錯了:把“孟母三遷”簡單地理解為“擇校而居”,并最終推高了學位房的價格。不知孟母泉下有知,有何感想?
讓“三遷”起作用的是孟母的“言必行,行必果”的身教和“斷織督學”的教育智慧,如果把教育簡單化地歸結為學校教育:選擇名校、參加輔導、聘請家教,無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即使“遷”到國外、“遷”出宇宙都無濟于事。
孟母之賢,不僅因其督子以勤,更在于她善于以形象而藝術的方式教育子女,讓孟子在體驗中深刻學習到了孟母的用意。這樣充滿智慧的教子方略,值得今天的父母好好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