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這說的是我國古代兩位著名的謀士諸葛亮、劉伯溫。
和諸葛亮相比,劉伯溫可能知名度和傳奇事迹更少一些,但卻幫助朱元璋完成了統一大業,從這一點上出發,可以說他是取得了比諸葛亮更高的成就。難能可貴的是,智略過人的劉伯溫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明朝建立不久後便辭官歸隐,閑居家鄉。
然而,盡管劉伯溫主動放棄名利,整天隻喝酒下棋,從不提到自己當年的功勞,卻還是沒能避免被加害的命運。洪武八年(1375)三月,劉伯溫因感染風寒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而實際上,真正導緻他去世的很可能是胡惟庸探病時讓禦醫開的藥。那麼,當時劉伯溫明明已經辭官歸隐,為何胡惟庸卻還是要執意将其害死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明史》當中對此事的記載,書中寫道:"禦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也就是說,劉伯溫在擔任禦史中丞時曾經指出過胡惟庸的缺點,而這點在書中另一處也有所體現。
當時,朱元璋想要新立丞相,便詢問劉伯溫是否能夠重用胡惟庸,對此,後者回答:"譬之駕,懼其偾轅也",此話的意思是說,丞相就如同駕車的馬,而如果讓胡惟庸來擔任這一角色,他可能會害得馬車傾覆。
交代完此事,劉伯溫便回到家鄉閑居,數年後,朱元璋聽說他感染風寒,于是派胡惟庸帶着禦醫一起前去探視。就是趁着這個機會,胡惟庸得以暗中給劉伯溫下毒,加速他的離世。對于劉伯溫死後胡惟庸的心理狀态,史書形容是"益無所忌"。也就是說,劉伯溫在世時胡惟庸雖然已經開始嚣張跋扈,卻還是心存不安的,這可能一方面是擔心劉伯溫繼續向朱元璋指出自己的毛病,甚至揭露自己的行動;另一方面是擔心朱元璋會在自己犯錯時果斷召回劉伯溫取代自己。
從上文中史書的片段來看,胡惟庸不依不饒要害死劉伯溫的理由大概有兩個:一是劉伯溫曾經批評他,這可能導緻其懷恨在心,想要報複;二是劉伯溫即使歸隐山林,卻還是在朱元璋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如果不将其除掉,自己的地位就始終無法得到鞏固。
除此之外,其實朱元璋在劉伯溫生病後的舉動也十分令人懷疑——他明知道胡惟庸和劉伯溫關系不睦,卻還是派其前去探視,主動為其提供了下手的機會。
誠然,當時胡惟庸是丞相,讓他前去可以表示朝廷對于劉伯溫的重視和關心,但這不得不讓人想起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們的無情清理,讓人難免懷疑劉伯溫之死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去做的。
據說,劉伯溫在服下胡惟庸提供的藥後"有物積腹中如拳石",為此,他還曾上書向朱元璋表示自己吃藥後身體的異樣,但後者卻不以為然,隻讓他好好養病。朱元璋敷衍的态度和之前他對劉伯溫的尊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不免覺得有些反常。
不過,從劉伯溫死前囑咐兒子劉琏向朱元璋呈上《天文書》,并表示自己本想寫一封奏疏給朱元璋,但因為胡惟庸還當權所以放棄的舉動來看,他對朱元璋還是抱有敬意和忠誠的,這似乎又說明了他的死與朱元璋關系不大。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那就是朱元璋當年因李善長犯錯而要責罰他,但劉伯溫卻以其勞苦功高,且能夠調和将領之間的關系為由勸阻。對此,朱元璋驚訝地問道:"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
可見,李善長曾經多次想要加害于劉伯溫,他們之間的關系堪稱惡劣。我們知道,胡惟庸是靠着李善長的提拔和推薦才當上丞相的,他們二人有着十分明顯的利益共同體關系,這也是胡惟庸倒台後朱元璋誅殺李善長的原因。
那麼,李善長和胡惟庸結為朋黨,而劉伯溫作為李善長多次想要加害的敵人,自然也就成了胡惟庸的敵人。那麼,胡惟庸自發,或是在李善長授意下加害劉伯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總的來說,劉伯溫雖然歸隐山林,但在朱元璋心中和朝野内外仍然有着很高的威信。
因此,他始終能夠給胡惟庸等人帶來巨大的威脅,而這,或許就是後者不願意放過他的最大理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