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寫東西很有意思,邊寫邊思考,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也很願意将自己思考的結果和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讨論,說不定還能碰撞出一點心的感悟。
之前寫了幾篇成都城市化發展的文章,對成都的“中優西控東進南拓”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成都除了和北京城市規劃形狀相仿外,和其他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都不大相同,環形成都的設計讓整個成都的發展在過去30年都是以市中心天府廣場為主的。
可是随着“東進、南拓”的戰略推進,城市的重心已經逐漸南移,尤其是南邊,天府新區都建設到眉山闆塊了,整個城市的中軸線長于50多公裡,可以說是全國之最。但也不得不讓人思考,南拓的距離是不是太遠了?
為什麼會這樣想,成都的城區發展近幾十年都是圍繞天府廣場為中心的一二三環,再往外輻射就是周圍的衛星城,也就是現在所謂的二圈層,往前翻10幾年,可能周圍二圈層的幾個核心區域不相上下,甚至西邊的溫江郫縣還要占些先手。
可是就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内(汶川地震後),政府智庫從長遠角度考慮,将整個中心徹底的南移,先是農田變高樓的高新區,再是距離主城區30公裡以上的天府新區重點打造。30多公裡直線距離是什麼概念?大概就是崇州到成都的直線距離。
這樣空間位置上的鬥轉星移,盡管規劃很好(南邊多丘陵沃土),但時間确确實實太快了。
在短短的十年不到的時間裡,讓整個城市重心南移,一方面靠不斷增強的城市競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戶去填補新城新區,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工作區域、産業規劃、商業配套、政務辦公資源都集中在南邊,引導整個就業人群自發的向南邊遷移。
但在這過程中,必然會面臨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遷移速度過快導緻整個人口轉移面臨重重困境。這就好像是一句俗語:步子邁大了,容易扯着蛋。
幾十年形成的環形成都讓這一遷移的難度又再一次加大,不同于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老區和新區的發展鮮明且差異,在越秀區居住習慣的老廣州人并不會覺得新城市中心天河區對他們來說太遙遠,新區老區無論是配套、交通、繁華程度上都交界自然,渾然一體。
但散狀分布的成都市區,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且不說住在主城區三環外二圈層的市民,就連主城區的市民在面對距離自己那麼遠的新區時,也是充滿着陌生之感,好像那裡和自己毫無關系。
網上關于主城區和天府新區的争論很多,“未來看天新”又或者是“主城才是真成都”的言論其實都不重要,但現在眼下最大的矛盾,建樹認為是接下來總結的幾點:
主城區設施老化和中優政策的矛盾
居住在三環内主城區的市民現在普遍都有這樣的共識:主城區許多區域實在是太老了,帶頭大哥鐵路新村、曹家巷工人村都是快70年房齡的樓盤還伫立在一環邊,大量的房源諸如五大花園、白果林、玉林、東光、海椒市、雙林、八裡以及甚至部分内環房源房齡也都在30-40年,在中優政策下,這些房源拆遷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即使美化改造,也不能讓區域徹底煥新。
而許多居住在這裡幾十年的老成都人,無論是從習慣還是周圍親戚朋友居住的角度來看,都不願意搬離到離主城區太遠的地方,對他們而言,新區是陌生的。整個區域公共服務的不堪重負讓老成都居民面臨兩難抉擇:三環内新房因為稀缺及不菲的土地出讓價格買不起;但現有居住的環境和條件又急需得到改善。沒有選擇,也無法選擇。
天府新區快速發展和人流不足的矛盾
天府新區核心發展的思路就是通過産業、配套去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優質人才,整體從年齡結構上來看,更多的是年輕人群來此定居,從購房數據上來看也可以映證這一情況。但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因時間上的快速推薦,與老城區的割裂的這段中空期會讓新區很尴尬,無論是否願意承認,夜晚的天府新區可以講幾乎沒有任何人。這幾年連高新區都還沒有填滿的新成都人,哪來的外溢分給天府新區呢?即使規劃向好、發展向好,依然會面臨人流嚴重不足的诟病。
城市環形分布和南下直拓的矛盾
最後要說的就是城市的分布形狀。之前也聊過,因為發展沿襲的習慣,成都從現狀推斷短中期趨勢:一定是圍繞主城區環形分布。“青羊 光華新城”、“北部新城”、“大源西 西航港”、“大面 三聖鄉”會形成幾個最核心的人口密集居住新城。這些多中心區域會分流大量的新區人口,在一路向南的背景下,也許三環内的主城區留人乏力,但這些中心都是一個個的硬茬,未來南下新區的發展會受到直接影響,這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矛盾。
總之,也許往長遠看,連漁村都能建成國家大都市的深圳也不過經曆短短數十年。新區的發展是人口彙聚、産業興旺的必有路徑,但其中需要經曆的陣痛也是在所難免。
居住在哪裡都不重要,隻要你熱愛這個城市就好。
建樹雜談,每日奉上。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