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丨每天學點新鮮知識
“晡後氣殊濁,黃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過,便覺小寒生。”
——《微雨》陸遊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寒與冬季“數九”中的三九相交,雖此日為小寒,但寒冷卻一點也不“小”。
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一般是一年裡氣溫最低的節氣,隻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
許多南方地區今日也進入0度以下
所謂三九,指的是冬至之後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結束後的第19天到第27天這九天,因此小寒不止意味着舊年即将結束,更提醒着人們一年中最冷的隆冬的到來。
民間有諺語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作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古人對小寒非常重視。有“小寒勝大寒”、“小寒大冷人馬安”等說法。
除四時和二十四節氣,古人還在每一個節氣裡還安排了三個時間段,每五天一段,是為“物候”,一年共72個物候。小寒的三個物候是“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雊”。
初候“雁北鄉(xiàng)”。鄉,同向。說的是大雁開始往北方遷移,準備迎接春天。
二候“鵲始巢”。意思是喜鵲已經感覺到了來年的陽氣,四處可見喜鵲的活動,并且開始築巢。
三候“雉始雊(gòu)”。雉,俗稱山雞;雊,形容雄雞與雌雞都鳴叫。就是指山雞也感覺到陽氣而發聲。
三種現象以五天一候替換,既标記了時間的坐标,又指導着古人的生活,農耕,生産等活動。
古人認為,如果小寒的物候反常即非好兆。先秦古籍《逸周書·時訓解》稱:“雁不北向,民不懷主;鵲不始巢,國不甯;雉不始雊,國大水。”
在意小寒,還因為這個節氣對古人生活産生的影響。在沒有現代供暖設備的古代,必須特别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後冬天的棉衣全都會上身,牲畜也要加料,正如民諺所說:“人到小寒衣滿身,牛到大寒草滿欄”。
小寒節氣要注重養生。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稱:“季冬之月,天地閉塞,陽潛陰施,萬物伏藏,去凍就溫,勿洩皮膚大汗,以助胃氣。”
按照《遵生八箋》的說話,冬季養生,最重要的一個字是“焐”,如“焐着手”、“焐被窩”,就是“冬閑”。同時,也不要做易出汗的劇烈運動。
食物的選擇上,也應該選擇溫暖,養胃,補陽的食物,如羊肉和鴨肉,尤其對于陽虛體質的人來說,應切忌生冷,黏硬的食物。
在這樣寒冷的日子,北方大地逐漸開始銀裝素裹,南方人為避冬雨也選擇盡量待在室内,此時,若有一杯不會涼的熱茶,豈不是隆冬裡最溫暖的慰藉?
☟閱讀原文在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