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6 16:47:05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張智霖節目中首談育兒)1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1975/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262天

01

最近,《披荊斬棘的哥哥》正在熱播,前幾期的宿舍生活中,哥哥們話起家常,聊起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張智霖知道李承铉是練習生出道,于是問他:“做練習生時候的訓練,是不是非常難?”

李承铉說:“很難,每天是從早跳到晚,除了吃飯就是跳舞,就這樣一直練。”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張智霖節目中首談育兒)2

他坦言,自己算是幸運兒,當了三年練習生就出道了,很多人練習五六年甚至更久才能出道,還有人練了很多年都沒有出道的機會。

張智霖又問:“你覺得自己能出道,是努力的成分更大,還是天賦的成分更大?”

李承铉毫不猶豫地回答:“努力!”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張智霖節目中首談育兒)3

他認為,任何藝術性的東西,天賦一定要有,但努力更重要。要取得金字塔尖的成就,是先有天賦,然後圍繞着天賦,付出更多的努力。

張智霖15歲的兒子張慕童,一直想當練習生出道。在他看來,隻要努力去練習,就可以出道。

但事實并非如此,張智霖對李承铉的觀點非常認同,并希望他能夠找機會跟自己的兒子吃頓飯,以過來人的身份把這些道理告訴張慕童。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張智霖節目中首談育兒)4

這時候,陳小春也加入閑聊組,順着張智霖的話茬,聊起了育兒的話題。

大家一緻認為,孩子想做的事,父母不用一下子就否定掉,可以幫助他們,給他們多一些體驗,找到他們的天賦所在。

最後張智霖補了一句:“(前提是)書一定要念完。”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張智霖節目中首談育兒)5

大家附議,紛紛表示認同,覺得讀書是一切的基礎。

尤其是陳小春,因為吃過沒讀書的苦,更能體會多讀書的好處。

他補充道,文化是最基本的修養,一個有文化學識的人自帶氣質。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張智霖節目中首談育兒)6

如今,網紅當道,社會的浮躁加速了大家的焦慮,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急功近利,想去走捷徑。

但能否在這條路上走得長遠,歸根結底靠的還是自身的實力和品德。

而這些,都需要通過讀書去獲取。

02

從以上故事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發?

①垃圾進,垃圾出。

精讀君通識詞典裡提到一個詞,叫輸入,是與輸出相對應概念,指的是:任何形式進入系統的信息

“垃圾進,垃圾出。”是信息論觀點,英文原文是:Garbage in,Garbage out。

這說的就是,輸入質量決定輸出質量。You are what you read,是說你由你所讀的造就。

舉個例子,對于一個當代普通人,對手機具體知識的了解程度,要遠超先賢,例如孔子、蘇格拉底等。

原因很簡單,孔子、蘇格拉底雖然比我們聰明、智慧,但限于輸入,那個年代,手機還沒産生,自然不知道手機,也很難有想象手機的動機。

②加速成長的前提,是有持續優質的輸入。

物理學上有個“熵增定律”,指的是:孤立封閉系統,總是趨向于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态,即最混亂無序的狀态

其中,“”是關于系統混亂程度的一個度量。換言之,如果要保持有序,系統必須保持開放,意即有持續的輸入。

與人的自我成長類比,如果沒有持續優質輸入,個體成長就會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楊奇函有一個觀點:“你的精力分配,反映了你是什麼層次的人”。實質上就是說,你的時間放在什麼樣的輸入上,就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培根說的更經典: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張智霖在節目中所說的“讀書”,其實就是一種輸入。

讀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輸入是加速成長的前提,如果一個人連基礎教育都無法完成,那麼他的未來一定會遇到很多麻煩。

演員郝蕾曾經在采訪中講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故事,張頌文告訴她,自己朋友的孩子學習不好,所以那位朋友想讓張頌文把自己的孩子弄到電影學院上學去。

他們認為,當演員是一件很容易又來錢快的事。

而郝蕾自己也有這樣的朋友。

她非常激動地說:“讀不懂書的人怎麼能讀懂劇本,更不要說去呈現了,難道我們很沒文化嗎?”

張智霖采訪說兒子孤兒(張智霖節目中首談育兒)7

郝蕾想表達的,其實就是輸入(讀書)的重要性。

③如何輸入?

“學以緻用,急用先學,現學現用”是其中的一種輸入策略。

就是說,當下遇到什麼問題,就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知識解決方案。

這個方案,不拘學科,任何學科的知識,隻要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都拿來用,現學現用。

這裡的關鍵是,不着急系統地學某個學科,而是取其對當下問題解決有幫助的那部分知識。

這種以問題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也是現代教育中提倡的一種做法,它能夠将學習的動機、效用、時限、反饋等結合起來,從而完成學習曲線中一個典型過程。

如果完成得好,會提高我們的成就感和自信,激發我們下階段學習的熱情,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這隻是其中的一種輸入策略,我們不能隻有這個策略。

更多時候,我們需要持續思考,什麼是自己這一生要掌握的知識結構,并有計劃地、系統地學習。

朝着這樣的方向去輸入,我們的認知深度才能得以提高,格局才會變得更大。

共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