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古人養生真實經曆

古人養生真實經曆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3 16:06:16

古人養生真實經曆(學習古人睡覺養生)1

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已總結出了一套“睡覺原理”。托名黃帝所作的《黃帝内經·素問篇》,可以說是古人睡覺的“指導性文件”,裡面細談了睡法和睡覺的重要性,其中的《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上床睡覺的時間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時而動:春夏兩季,應“夜卧早起”,秋季則要“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這一“睡覺原理”,即使在生活節奏很快的現代,也不失參考價值。

秦漢時期,人們更加重視睡覺。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一批漢簡,其中有醫書《十問》,就披露了時人對睡覺的認識:“一昔不卧,百日不複。”

那麼,古人晚上幾點上床睡覺?籠統說來是八個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具體說來,則是“人定”之時。人定是什麼時間?古人将現代一天的24小時,劃分為十二個單位:即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配之以十二地支,對應時間是: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人定之時,就是亥時,相當于現代21點至23點。

人定,又稱“定昏”、“夤夜”,意思是:夜已深了,人們應停止活動安歇睡覺了。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孔雀東南飛》故事裡即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說明那時人們在人定時分都開始睡了。

古人認為,上床時間最晚不宜過夜半的子時,即23點至次日淩晨1點。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中即稱:“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謝肇淛認為,如果讀書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熬夜讀書将嚴重透支健康。謝肇淛看到有人徹夜讀書,累得嘔血,覺得不可思議。

對于起床時間,古人則崇尚“早起”,即便是帝王之家也是這樣。據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即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深夜就寝,五鼓而起”。需要上早朝的臣僚們起床時間更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

“五更”起床最益健康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樂于假寐“數刻之味其美無涯”

就睡覺而言,古代不少名人都有一番經驗之談。宋代文人蘇東坡就是一位會睡覺的高人,他曾與同為文人的李廌聊過睡覺之妙。李廌在《師友談記》中記下蘇東坡當時的一番高論,題為“東坡言寝寐得三昧”。

蘇東坡睡覺有個怪癖,哪怕床有一點不穩,他都睡不着,一定要安排穩當後才能睡。躺到床上,正式開始睡覺時“瞑目聽息”,“不可少有蠕動”,他說這樣做是“務在定心勝之”。

蘇東坡從不睡懶覺,每天“五更初起”。但他起來後并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學習,而是梳頭洗臉一番,穿戴整齊後,再找一張幹淨的榻閉眼躺一會兒,稱作“假寐”。這樣的“假寐”,即我們所說的“再眯一會兒”,無異于回龍覺。蘇東坡樂于假寐,并深得其妙,稱“數刻之味,其美無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從古人所留的筆記來看,在曆朝曆代,宋代人是最會睡覺的,還睡出了不少理論,這或許與北宋的時局有關。宋代在睡覺上比蘇東坡還要講究的,是一個叫陳抟的著名思想家。陳抟在《宋史》上有傳,列于“隐逸”人物類,他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人稱“陳抟老祖”。關于陳抟的“善睡”,據《宋史·陳抟傳》記載,陳抟“每寝處,多百餘日不起”,意思是陳抟一覺能睡一百多天。因為太能睡了,陳抟還有“睡仙”之美譽。

陳抟能睡會睡,不僅講究“睡品”,還睡出了境界。他早年“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宋太宗趙光義久聞其名,曾派人到其隐居地華山,請其出山,入朝為官。據傳宋太宗給陳抟作詩稱:“如今若肯随征召,總把三峰乞與君。”可是,陳抟并不為其所動,以《答使者辭不赴诏》回應:“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隻乞睡千年。”

“三峰隻乞睡千年”,這是何等厲害的睡覺境界!其實,陳抟已不是單純的睡覺,而是把睡覺當成了一種修身和養生手段—“導養及還丹之事”,他也因此活了118歲。

睡姿“卧如弓”睡眠質量最高

南宋理學家蔡元定《睡訣》提倡“睡側而屈覺正而伸”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睡覺時的睡姿也很在意,認為睡覺姿勢不好不利于健康。

人類睡覺的姿勢主要有仰卧、俯卧、側卧三種,這三種姿勢哪種好?古人有個七字評價:“側龍卧虎仰癱屍”。最講究睡覺的宋代人還總結出一套理論,如南宋著名理學家蔡元定曾推出22字《睡訣》:“睡側而屈,覺正而伸,勿想雜念。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

“睡側而屈”,即古人常說的“立如松、坐如鐘、卧如弓”中的“卧如弓”。古人不喜歡“仰卧”,儒家聖人孔子即反感這種睡姿,他在《論語·鄉黨》中說,“寝不屍,居不客”,意思是睡覺不要像死屍那樣躺着,居家時不要像做客那麼拘束。可能是受孔子觀點的影響,古人睡覺時最忌諱“挺屍”,提倡“睡不厭屈,覺不厭伸”。

為何古人認為側卧好?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裡是這樣說的:“屈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這個觀點也為中國道家所崇尚,《道藏·混元經》持有類似的觀點:“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

托名陳抟的《希夷安睡訣》還具體記述了這種側卧之法:“左側卧,則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按照這種睡法,身體恰呈半月狀,正好是“卧如弓”。這種睡法古人視如良方,美言之為“睡方”,有詩即稱:“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再進一步說,身體側向哪個方向也有講究。古人認為,側卧以向右為佳,有人甚至稱這是“吉祥睡”。這種“吉祥睡”已為現代醫學證明是科學、合理的,因為從生理解剖位置來看,這種睡法心髒位置會向右,肝髒則位于右脅部,胃腸的開口全在右側,這種姿勢可減輕心髒壓力。“吉祥睡”尤其适合老年人,清代曹廷棟在《老老恒言》“安寝”條即稱:“如食後必欲卧,宜右側宜舒脾氣。”

方向“頭東腳西”睡眠效果最好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載“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在尋找到最佳睡姿的同時,古人還在睡覺的朝向上進行了探索。古人認為,頭朝哪睡,事關身體健康和睡眠的質量,但到底頭朝哪睡比較好,并沒有最佳睡姿選擇上那麼統一。

古代比較流行的觀點是睡覺的朝向應因時而變,即所謂“四時說”。持這種觀點的,以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為代表,他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稱:“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兩季,睡覺時宜頭朝東,腳朝西;秋冬兩季剛好相反,宜頭朝西、腳向東。

具體調換方向的時間點,宜以“立春”和“立秋”兩個節氣為起始。宋蒲虔貫《保生要錄》中是這樣說的:“凡卧,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自立秋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

這種“東西向”睡覺觀念,在中國有相當久遠的曆史,并對建築的内部結構産生深刻影響。在秦漢以後,不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坊間民居,房間擺床多是東西向,就是受此“睡覺觀”的影響,這種觀念或許正是在《黃帝内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觀基礎上産生的。

總的說來,古人在睡覺朝向的選擇上,以東為上,西次之;南亦可,北不宜。有的養生家幹脆認為,睡覺的朝向宜“寝恒東首”,即睡覺固定頭朝東,腳朝西。其理由是,東方主春,主升發之氣,四季頭朝東睡覺最适合,“謂順生氣而卧也。”

在四種朝向中,“北卧”,即頭朝北,腳向南,是古人最不歡迎的,是一種忌諱。《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稱,“頭勿北卧,及牆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寝”條也說,“首勿北卧,謂避地氣。”

為何睡覺不能頭朝北?古代養生家認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事實上,這一觀點也是受到孔子言論的影響,《孔子家語·問禮》中有一種說法,頭朝北是“死人向”,即所謂“生者南向,死者北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