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5 21:32:25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如果穿越回200多年前)1

導語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廣西融水縣兩村田地相争,不僅涉及多戶百姓,更成為兩村宗族間久拖不決的矛盾。面對複雜的案情與可能引發的群體糾紛,當時的“法官”——知縣如何裁判?一起來看看!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如果穿越回200多年前)2

在廣西融水縣古鼎村康田屯屋背舍内,有一座碑文,高約107厘米、寬約62厘米,楷書,10行,字徑3.5厘米,清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刻。碑文内容是一份判牍,相當于現在的判決書,讀來十分有借鑒意義,能感受到康乾盛世年間一個縣令的裁判技巧和公正精神。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如果穿越回200多年前)3

碑文全文如下

融縣正堂莊示:為息訟平争,秉公審斷,以截藤葛,而安永遠。事緣:康田、西郭兩村東南交界,畛域相連,不獨畬業交争,亦且牧場互占,故兩造構訟多年,終無止息。本縣悉心勘踏,兩取其平。照得以大嶺古墟腳坡漕為界,大嶺古墟東北歸西廓吳祿等牧場,涼傘嶺、六娒嶺至白崖底歸康田村龔子華等割茅、栽種芋頭之地。其兩屆之間有坡漕,南官路計七繩半,共七十五丈歸作官荒,兩造不準割茅、作畬、作牧。為此仰頭人粟上耀,協同原差及集兩村立石分界,嗣後不得滋事侵占,勿違特示。乾隆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立。

碑文大意是說兩村因為東南部交界,村民因相鄰糾紛産生矛盾,耕田互争,牧場互侵,矛盾難以調和,且雙方對簿公堂多年,始終未能合理解決。位于兩村交界處的田地,必然涉及多個農戶,在古代宗法社會,就不僅是農戶之間的矛盾,還是兩個宗族間的矛盾看似簡單的相鄰糾紛,實則有更深層次的宗法社會背景,矛盾一旦激化就可能引發現在所說的群體性糾紛,所以處理起來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超的裁判智慧。

那當時的“法官”——融縣知縣是怎麼解決這個棘手案件的呢?其中體現了哪些裁判藝術和技巧?筆者試做簡要解讀。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如果穿越回200多年前)4

兩取其平,悉心踏勘。兩取其平的辦案理念,傳達了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淵源。清代司法具有圓融性特征——司法官秉持“衡平”理念,以和為貴,通過法、理、情各方因素的綜合考量,對案件做出“恰當性”的處理。衡平司法的理念将公平、效益、法律、人情、習慣等價值要素相互協調,避免了邏輯化的機械與僵化可能。它是傳統司法的智慧,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清朝的司法語境下,一位一縣之長,為了查清糾紛根源、平息紛争,帶着衙役親自到田間地頭勘驗現場,充分體現了傳統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悉心勘踏是實現司法衡平的基礎,通過勘踏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對案情和事實充分把握。再來看踏勘的細節,“照得”是舊時公文和布告中的常用語,意思為查察而得,必須深入實地去考察驗證,而不是憑嘴上功夫,體現的是裁判者的實踐精神,對事實真相的求證和追索。“照得”的結論是什麼呢?東北部“以大嶺古墟坡漕為界”,墟是古代的集市,坡漕就是溝壑,是天然的分界線,以此為界,界限分明,避免雙方互相扯皮推诿。南部以官路為界,并劃出一定寬度的隔離帶。勘查之細心,用語之嚴謹,展現出了裁判者的睿智和對案件細微事實的把握。

判決精準,執行不難。悉心踏勘是為了充分調查,了解實地情況,明了争議焦點,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劃清界限,平息分争。碑文将踏勘細節和具體判決内容有機結合,條分縷析,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充分體現了裁判的公平公正,展現了裁判者高超的司法技巧和語言藝術。在東北方向交界處,對天然界限即“坡漕”兩側,将界限處的土地權屬和用途進行了規定,大嶺古墟東北歸西廓吳祿等牧場,涼傘嶺、六娒領至白崖底歸康田村龔子華等割茅、栽種芋頭,權屬分明,用途明确。對沒有“坡漕”界限的土地如何劃分?“坡漕”之外的南面土地相連,很難劃清界限,這部分最難處理,是引發糾紛的焦點,縣令是如何巧妙化解的呢?為防止因土地相連引發雙方推诿争奪,縣令在中間地帶畫了一個七十五丈的隔離帶,作為“官荒”,即官府的荒地,不允許村民擅自耕種。七十五丈是多寬呢?明清時期一丈為十尺,三尺相當于1米,七十五丈相當于250米。縣令很巧妙地用一個隔離帶化解了雙方的分争。這份判決邏輯清晰、證據充分、内容精準,執行起來十分簡便,即使放到現在也是一份非常優秀的判決書,對當下的審判執行工作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立石為界,鐵案司法。從案情來看,這不是我們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普通民事糾紛,隻涉及雙方當事人,而是兩個村莊的界限糾紛,涉及宗族之間的矛盾,所以縣令處理起來十分嚴謹慎重,體現了裁判者對于維護和諧穩定社會關系的重視。由于縣令處理得當、公平公正,受到了雙方乃至兩村村民一緻認可。為此,文中的“仰頭人”,即兩個村裡最德高望重的人——粟上耀老先生,協同辦案差役,召集兩村村民,共同立石分界。立石分界既是對裁判内容的履行,更是對裁判本身的信服,彰顯了裁判權威。立石為界,将文書内容刻在石頭上,可以想見當時的人們對這份文書的重視。這一舉動相當于現在的裁判文書上網,體現的是司法公開的精神,不但讓當時的人能夠知悉并遵守裁判内容,也讓後代了解界限的由來,不再因此起分争。能夠讓判決經受住曆史和時間的考驗,正是新時代法官所追求的終極目标:要把每一起案件辦成經得起法律、曆史、人民檢驗的鐵案。這是一種終将被曆史記載并時刻接受人民檢閱的曆史文化傳承。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如果穿越回200多年前)5

土地被他人侵占拒不歸還(如果穿越回200多年前)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