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母親的家整日人來人往,接待任務十分繁重。
按照内蒙人的飲食習慣,春節期間除了預備雞鴨魚鵝、葷葷素素等可吃的東西以外,還要提前生一些綠豆芽或者黃豆芽以備急需——自己家生的豆芽既安全放心、又經濟實惠,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備戰備荒”的作用,所以缺少不得。
至于生豆芽的器皿,一塊洗幹淨的石頭,一隻水盆或者水桶就可以了。
傳統生豆芽的程序并不複雜,在保溫的前提下,隻要每天勤于換水,用石頭把豆子壓住了——壓得不能太死,也不能太輕飄。差不多五、六天吧,黃黃綠綠的豆芽就你擠着我、我蹭着你,從水裡鑽出來,齊刷刷、水靈靈、胖嘟嘟,樣子十分可人。
最近這幾年,随着家用電器越買越多,豆芽機到家裡落了戶,傳統生豆芽的方法漸漸被豆芽機取代了。
豆芽機使用更簡單,隻要放置好豆子,插上電,每隔一定時間會自動噴水,隻需一天半左右的時間,又細又長的豆芽就昂着頭向人展開微笑了。
第一天播種,第二天實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現代人方便快捷的基本需求。
可是,春節那幾天,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用傳統與現代方式生的兩種豆芽截然不同:一種豆芽黃黃瘦瘦營養不良,另一種則是白白胖胖營養過剩的樣子。
我問生豆芽的師傅,為什麼一種豆芽又細又長,另一種又短又粗呢?
答曰,豆芽機生的豆芽又細又長,水盆生的豆芽又短又粗。
為什麼水盆生的豆芽既短又粗呢?我懷裡抱着砂鍋,非要打爛了不可。
因為水盆生的豆芽用石頭壓着了呀。
哦,道理原來如此簡單。
那受了壓迫、在逆境中艱難成長的豆芽,反而十分茁壯;反之,具備了優良條件、在順境中無拘無束生長的豆芽,倒顯示出後天的不足了。
有些時候,我們不允許有“壓力”這塊石頭壓着我們的雙肩,并且極力從壓力的縫隙中擺脫出來,以為隻有這樣才能身心舒泰,骨骼強大,豈不知在某種程度上,壓力正是我們積蓄更多能量、厚積而薄發的原始動力。正是有了壓力,我們前行的步伐才能更沉穩、更堅實、更有力。
壓力,反倒成全、成就了我們。
小豆芽也有大學問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