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導讀:
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的一位學者曾說:“如果說存在着一種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作物,那就是魔芋。”為啥要叫魔芋,它又是怎麼做的,為何能夠引起學者這麼大的興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被忽略的美食。
魔芋是天南星科魔芋屬的總稱,它屬于一個大類,這一屬的植物有163個種,分布在中國的有21個,能夠食用的并不多,如今常見的有兩種花魔芋(蒟蒻)和白魔芋。
我國種植魔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這一點翻開《蜀都賦》就可以找到線索:“其圃則有蒟蒻茱萸,瓜疇芋區。蒻,草也,其根名蒻,頭大者如鬥,其肌正白,可以灰汁煮,則凝成,可以苦酒淹食之,蜀人珍焉。”這個蒟蒻,就是我們現在講到的魔芋,它剛開始其實是不叫魔芋的。
那魔芋是用啥做的,為什麼要叫魔芋呢?
《本草綱目》中給我們了答案:“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秋後采根,須淨擦,或搗或片段,以酽灰汁煮十餘沸,以水淘洗,換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凍子,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則不成也。切作細絲,沸湯汋過,五味調食,狀如水母絲”。
秋天把魔芋的根莖挖出來,洗幹淨以後,搗成片段,用草木灰去煮二三十分鐘,然後用水淘洗,換水煮再煮,幾十分鐘以後就凝固凍起來了就成魔芋豆腐了,吃的話可以把它切片,用苦酒泡着吃,或者是放上鹽、辣椒之類的烹饪食用,不用草木灰的話就制作不成魔芋豆腐,你也可以把它切成絲,然後再烹饪。
如今制作魔芋已經不用草木灰了,而是直接用食用堿,方便很多。
蒟蒻為什麼要叫“魔芋”?在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可以找到答案。
深谷中産,山人得之,入砂盤磨作膠漿,鍋煮成膏。膏成,照前三煮四煮,乃可食令飽,一芋所煮,可充數十人之腹,故稱魔芋。
通俗一點地來講,一是魔芋生長在深山老林裡面;二是制作好的魔芋,一個就可以夠10多個人吃,覺得這個食物用魔力,所以就叫“魔芋”。
此外,魔芋也算是藥食同源的食材,民間流傳着:“身帶魔芋散,毒蛇自避開。”雖然這種食材吃起來味道怪怪的,有一種石灰的腥堿味。但是它的營養價值卻很高。如今在滇西南地區,魔芋已經成為了非常常見的食材,經常會被拿來炒酸菜,或者是炖魚。
看到這裡“魔芋”是用什麼做的,為啥要叫魔芋?吃了這麼多年,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我們吃到的魔芋豆腐,其實都是加工以後的産品,真正的魔芋,長得其實和芋頭有點像,朋友們,你們制作過魔芋豆腐嗎?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删改、盜用,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