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丁亦鑫)9月2日,中國氣象局公布了首批高精度、多波段太陽圖像。據了解,這是今年7月5日成功發射的風雲三号E星的首次衛星觀測圖像,為我國的空間天氣業務提供了自主可控的觀測數據,擺脫了對國外資料的依賴。
為何這次不拍地球拍太陽?
今年7月1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号B星”成功獲取首批高精度高時效可見光觀測圖像,主要觀測目标是地球。此次風雲三号E星對外發布觀測圖像的主題為“黎明星看太陽”,主要展現了太陽日冕大氣中活動區和冕洞空間分布結構和變化。
那為何這次不拍地球拍太陽呢?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表示,太陽是驅動天氣氣候和空間天氣變化的發動機,實時監測太陽活動是發布空間天氣現報、警報與預報的重要基礎。
張鵬介紹說,當太陽活動導緻了強烈的太陽風暴爆發的時候,可以在短時間釋放巨大的能量,擾動地球空間環境,改變臨近空間電場和磁場部分,從而影響在地球上導航定位的精度、通訊通話的質量。另外,還會影響航天器的安全,甚至影響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時間。所以,對太陽的觀測,既是日常天氣預報預測的需要,也是空間天氣預報的需要。
開展空間天氣預報,作為“黎明星”的風雲三号E星也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張鵬表示,風雲三号E星位于晨昏軌道,有一面始終對着太陽,可以對太陽連續觀測,非常有利于太陽信息的獲取。為此,風雲三号E星上裝載了太陽X射線極紫外成像儀、太陽輻照度光譜儀、太陽輻射監測儀等3台專門監測太陽的儀器。
風雲三号E星太陽極紫外圖像。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風雲三号E星太陽光譜精細結構。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首次實現對太陽自主可控的觀測數據
太陽的外部結構分三層,從裡向外依次是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從地球上“看”太陽,人們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層,而最直接影響地球環境的則是日冕層,觀測的業務和科學需求最為旺盛。
“衛星不受日照時間、天氣條件和大氣幹擾限制,能夠全天時、全天候、全譜段地監測太陽的‘一舉一動’。”張鵬表示,本次發布的太陽圖像,主要就是針對日冕層的觀測圖像,來自兩台儀器:太陽X射線極紫外成像儀、太陽輻照度光譜儀。
風雲三号E星太陽X射線圖像。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張鵬舉例說道,其中的太陽X射線極紫外成像儀,就像是一個裝在衛星上的“太空望遠鏡”。主要用于監測太陽日冕活動,捕捉太陽風暴爆發過程,從而預警太陽活動對航天航空、通訊導航、電網和石油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影響。
“2004年中國氣象局開展空間天氣業務以來,對太陽的監測和預報業務主要依靠國外衛星的觀測資料。我們現在有了國産化替代的自主觀測手段,确保了業務自主可控。”張鵬告訴記者,這台儀器是我國第一台空間太陽望遠鏡,也是國際上首台具有X射線和極紫外兩個波段的太陽成像儀。
“不光是在業務上,我們将來開展空間天氣的預報業務更自主可控,擺脫對國外資料的依賴。同時,對我國開展太陽物理的研究、深化我們對太陽的認識,也有很大的科學意義。”張鵬說道。
據了解,今年9月底,中國氣象局還将發布“黎明星看地球”之大氣動力、熱力場圖像;10月底,發布“黎明星看地球”之微光、紅外圖像和高光譜圖像;12月底,發布黎明星全套圖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