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犼觀音 四足蓮花生焰焰,滿身金縷迸森森。
在佛教世界的諸菩薩中,文殊、普賢、觀音被中國信衆稱為“三大士”,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菩薩,有趣的是,這三位菩薩都有着自己的坐騎,文殊騎獅、普賢騎象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談及觀音,則更多藝術作品中表現的是她乘波渡海的姿态,對于觀音的坐騎則鮮為人知。實際上,觀音也有着自己的坐騎,這便是犼獸。
明 銅獅吼觀音菩薩坐像
明 銅金漆文殊菩薩坐像
“三大士”乃是佛教傳入中原後的總結,因此觀音其所乘坐騎反而更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小說或筆記中,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雙林寺》中也寫道:“寺殿所供三大士,西番變相也。相皆裸而跣,有冠,有裳,有金璎珞,犼、象、獅各出其座下。”雖然沒有指明三大士各自的坐騎,但既然文殊騎獅、普賢騎象,那麼騎犼的必然就是觀音菩薩了。
關于犼獸的樣子,脍炙人口的《西遊記》裡,就寫到這麼一段:
那菩薩将柳枝連拂幾點甘露,霎時間,煙火俱無,黃沙絕迹。行者叩頭道:“不知大慈臨凡,有失回避。敢問菩薩何往?”菩薩道:“我特來收尋這個妖怪。”行者道:“這怪是何來曆,敢勞金身下降收之?”菩薩道:“他是我跨的個金毛犼。因牧童盹睡,失于防守,這孽畜咬斷鐵索走來,卻與朱紫國王消災也。”……菩薩将鈴兒套在犼項下,飛身高坐。你看他四足蓮花生焰焰,滿身金縷迸森森,大慈悲回南海不題。
明 銅獅吼觀音菩薩坐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裡提及了觀音菩薩的坐騎,是一隻“四足蓮花生焰焰,滿身金縷迸森森”的犼獸,并說觀音“飛身高坐”,足見金毛犼的高大。但畢竟金毛犼并非象或獅這樣的自然動物,乃是傳說中的瑞獸,具體的模樣,似乎隻能憑借藝術家們的創作逐漸形成定式。北京故宮收藏有一件明代的“銅獅吼觀音菩薩坐像”,觀音坐于一隻大獸身上,大獸頸上懸鈴(《西遊記》中也提到“鈴兒套在犼項”),命名為“獅吼”,其形象的确接近于古獅,不過多了“吼”字,“吼”與“犼”字形相近讀音相同,由此亦可見犼獸的原型線索——大約從獅子脫胎而出。
郭功森作 旗降石騎犼觀音擺件
壽山石中,也時見觀音騎犼的雕刻作品,郭功森所作的旗降石騎犼觀音擺件,其犼獸四肢健碩,四爪俱利,圓腦袋大眼睛兩片貼服的耳朵,周身浮雕有卷毛裝飾,确實與獅子的形象相當類似,甚至省卻了頸項上的金鈴,顯得尤為溫馴。林元慶所刻的壽山石騎犼觀音亦是如此,隻在犼獸的姿态上各見趣味,這隻犼獸身姿微微下沉,四足略彎曲,似乎正奮力承載背上的觀音菩薩,彰顯出動勢的美感。
林元慶刻 壽山石騎犼觀音
不過傳統的“犼”的記載,則又是另一番模樣,宋人《集韻》中對于“犼”的描述:“犼,北方獸名。似犬,食人。”陳繼儒的《偃曝馀談》中記載:“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這些文字中的犼,都是小型獸類,巧的是,壽山石雕觀音像中,也常常出現憨态可掬的小獸圍繞身旁作為點綴的裝飾,是否能把它們視作為小犼?隻留待觀者的想象了。
王祖光作 荔枝洞石觀音擺件
譬如王祖光創作的一尊荔枝洞石觀音擺件,是相當标準的立式觀音形象,法相莊嚴,氣韻典雅,祥和安靜,然而她的腳邊卻伏有一隻小犼,令作品頓時多了幾分活潑的虎虎生氣。王铨俤的二号礦石《童子拜觀音擺件》,雖是“童子拜觀音”主題,在一側角落中亦雕刻出一隻小犼,正奔跑着踏過荷葉,又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趣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