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修心莫善于寡欲

修心莫善于寡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1:12:56

修心莫善于寡欲(修口即是修心切莫口舌招尤)1

中國有句俗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意為告誡世人說話應當謹慎,不要信口雌黃,招惹禍端。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這就是成語“三緘其口”的典故由來。文中的《金人銘文》對孔子的思想産生過極大的觸動。在《論語》及《孔子家語》中,常常出現孔子告誡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口是何傷,禍之門也”,“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言論及觀點。

修心莫善于寡欲(修口即是修心切莫口舌招尤)2

《警世通言》說:“是非隻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舌頭是人體器官中形體非常小的,但是因為口舌招尤惹來的禍患卻是非常嚴重的。

雍正年間刊刻的《關聖全書》中講了一篇在關帝面前出言不遜,遭關帝當即斬殺的故事:浦城道士張東海,萬曆初年于是邑降雷乩,書關帥臨。旁觀一妄人雲:若号英雄,何失手于馬忠。乩即大書曰:馬忠賊子今何在,關某威靈恰至今。書畢,以筆于此人頸上一圈,其人即仆地,次曰斃。頸中一帶如繩痕雲。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子不語》中也曾記有這類故事:四川酆都縣,民俗傳說是人鬼交界處,縣中有井,每年須焚燒紙錢金箔投進去,名叫“納陰司錢糧”,耗費千金,人若有吝惜的,就會生瘟疫,民衆苦不堪言。

清朝初年,知縣劉綱到縣上任,聽到後就将這場迷信活動禁止了。民衆恐懼,縣令毅然取來長繩,綁住身體吊下井去。幕僚李诜也跟随前往。縣令下到井底,在閻羅殿拜見了包公,禀明民間生活狀況。包公對陽間借鬼神之名禍害百姓的行為很生氣,同時也很贊賞知縣為民請命的仁德勇氣。

話沒說完,紅光從天而降,包公起身說:“伏魔大帝到了,您暫避一下。”劉退到後堂。關帝問:“您這裡為什麼有生人到訪?”包公說明原委,關帝說:“若是這樣,就是賢德縣令了,我願見他。”關帝請二人坐下,面色溫和,問世上事很詳細,隻是不涉及幽冥的事。

李诜冒失問:“玄德公在哪裡?”關帝大怒,拂袖而去。包公很驚慌,對李說:“你必然被雷擊死,我也救不了你。你怎麼可以在關帝面前這樣無禮?”縣令代李哀求,包公說:“隻有讓他趕緊死,免遭焚燒屍體。”取匣中的玉印有一尺長,解開李的衣袍在背上印記。縣令與李拜謝後,仍然從垂吊的繩子出來,剛到酆都南門,李竟中風而亡。沒多久,暴雷閃電,圍繞李的棺椁轉,衣服都焚燒光了,唯獨背上有印記的地方不壞。

修心莫善于寡欲(修口即是修心切莫口舌招尤)3

《鬼谷子》雲:“口者,心之門戶。

修口就是修心。傳統文化儒釋道教都把“善護口業”擺在首要的位置。

元代許名奎《勸忍百箴》的第一篇便是《言之忍》。書中雲:“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口三五之門,禍由此來。

《無量壽經》雲:“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也把守好口業放在第一位。

中國民間傳說中十八層地獄的第一層即是拔舌地獄:凡在世之人,欺瞞哄騙,讒害忠良,惡語中傷,曲解正法,妖言惑衆,蠱惑世人,造謠生事,挑撥離間……凡此種種,死後被打入拔舌地獄,小鬼掰開來人嘴,用鐵鉗夾住舌頭,拉出還用犁去耕。受此苦楚,号哭叫喚不止。

此罪竟畢,尚且堕灌銅鐵汁地獄,沸騰滾燙的熱銅鐵汁燒其咽喉,次燒其心、肺、肝腸等,種種的苦楚,都是因舌根所造之種種罪業。

修心莫善于寡欲(修口即是修心切莫口舌招尤)4

《關帝聖訓》雲:“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自古雲“言為心聲”,言語是人思想情感的反映,表達着一個人的内在品德修養。要達到言語的适當合宜,首要的是有一顆正直善良的發心。

修口就是修心,心地正直,說出來的言語必然真誠可信、讓人尊敬;心地善良,說出來的言語必然春風拂面,使人悅服。

《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心正、念正,言語自然端正。謹言慎行,必然不會口舌招尤,多惹事端。因此,言語方面與其在技巧上提升,不如在心念上提升。

甜言蜜語,巧舌如簧,隻會讓人一時愉悅;立身正直,正心正念,才會讓人永遠尊重。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