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港籍兒童南京入學問題

港籍兒童南京入學問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5 14:52:50

港籍兒童南京入學問題?“新莞人”子女為何不再為讀書“候鳥遷徙”?,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港籍兒童南京入學問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港籍兒童南京入學問題(子女為何不再為讀書)1

港籍兒童南京入學問題

“新莞人”子女為何不再為讀書“候鳥遷徙”?

“世界工廠”東莞: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推進随遷子女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3月開學季,跟随父親來到廣東東莞、成為随遷子女一員的張怡清,開始了為參加異地中考、升讀本地高中的“最後沖刺”。

過去由于政策不明朗,張怡清無數次擔憂過自己戶籍不在東莞,會被送回老家上高中,但政策破冰後,“我知道可以在這邊高考時,就決定在這裡一直讀下去”。

制造業發達的東莞被稱為“世界工廠”,全市800多萬常住人口中,非本地戶籍占比超過7成。截至2020年底,125.52萬在校生中,非戶籍學生為83.17萬人,占比高達66.26%。人口比例大規模“倒挂”,曾經意味着“入學難升學更難”。

給張怡清信心的是東莞2020年全年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32所,新增公辦學位3.7萬個。許多一度在城鄉間“鐘擺式”流動、“候鳥式”遷徙的孩子,如今可以跟張怡清一樣,擁有了“留城不返鄉”的教育新選擇。

讀書不再“候鳥遷徙”:從流動走向穩定的孩子們

小學三年級時從湖南轉學到東莞的劉湘,已經在這座城市生活了将近十年。原本沒有想過要學藝術科目的她,因為老師的鼓勵決定去學音樂,并在東莞參加高考。

“畢竟是零基礎,一開始很緊張很焦慮,但老師們很用心教,幫我想高考的路怎麼走,練了一段時間後也有成果,現在是我最有自信的時候。”在東莞市第五高級中學上高二的劉湘說。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父母離家務工、子女留守老家”的現象比較普遍,随父母進城的随遷子女并不占多數。由于入學門檻和中高考政策限制,許多随遷子女無法在流入地城市穩定就讀。“往往上着上着課,就有一些孩子不來了,不得不回老家上學。”一所主要招收随遷子女的民辦學校校長對記者說。

近年來随着國家和地方教育擴容提質政策大力推進,像劉湘這樣在流入地從小學上到高中的随遷子女越來越多。記者在東莞多所公辦和民辦中學采訪發現,“轉學少”“不流動”已成為這些随遷子女就學的新現象。

東莞石龍第三中學校長楊森林介紹,除極少部分因為家庭原因,或迫于升學學位壓力轉回原籍就讀或考試外,大部分非戶籍學生,都選擇在學校完成初中學業。

東莞市第五高級中學校長楊志堅說,近期三屆學生中,隻有三人因父母工作變動原因轉回家鄉就讀,多數随遷學生能立足東莞,許多人表示讀完大學後還想留莞工作。

民辦學校的随遷子女轉學數量也在下降。張怡清就讀的宏偉中學校長熊信告訴記者,往年開學期,因家庭原因轉學的學生在170到250人之間,但今年年初才走了90多人。

“隻要入學和考試政策允許,家長多數都想孩子能跟在身邊上學。現在外地小孩可以考本地初中、高中,相當于給家長和孩子們都吃了定心丸。”宏偉中學語文教師吳霞說。

2020年,共有2.48萬名随遷子女在東莞報名參加中考,其中約2.26萬名随遷子女通過了報考普通高中的資格認定。2019年,随遷子女在東莞市報名參加高考5849人,比上年增加1580人,同比增長37%。數據背後是随遷子女長期在莞接受教育的穩定性大幅度提升。

東莞城市包容的氣質也體現在這些學校中。“進了五中門就是五中人,既是五中人就是東莞人。”楊志堅說,學校一直都平衡混合分班和分宿舍,不做任何戶籍區分。倡導對本地戶籍學生和非戶籍學生在教學、管理上一視同仁。

事實上,随遷子女會在生活上得到更多關心和照顧。

為解決外來工子女的午休問題,石龍三中上一學年投入300多萬元,完成了學校食堂、午休擴容建設工程,推行半封閉管理,為“新莞人”家長們解決了後顧之憂。

受疫情影響,石龍三中去年4月開始線上授課。“家庭困難的學生我們就寄去平闆電腦,網絡不好的地方我們去協調電信部門,學校還給所有在外地學生寄教材,最遠的寄到了四川涼山。”楊森林說。

疫情發生時,東莞五中的高三學生羅文雯,剛好在湖北老家參加藝術考試,父母則留在東莞工作。她一個人待在湖北,心理壓力很大。班主任幾乎每晚都會用微信和她聊天,各科任課老師還将網課期間的學習資料發給她,确保她學習和高考“不掉隊”。如今羅文雯已經是湖北音樂學院的大一學生,東莞給了她開啟新生活的關懷和支持。

政策破冰之後:從希望“有書讀”到追求“讀好書”

除了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2008年和2009年,近十多年東莞每年新增人口至少四五萬。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許多人來了,許多人留下,許多人出生。

有人粗略統計,東莞每年新增随遷子女人數,與一些内地省份全縣學生的總人數相當。

如何解決随遷子女入學的巨大壓力,提高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東莞的應對之策是“降門檻”和“增投入”。

2009年,東莞在廣東率先實施積分入學,達到一定分數的随遷子女可在東莞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此後逐年降低申請條件、精簡積分項目、簡化辦理材料。去年的積分入學方案,更是取消對家長的社保要求,擴大了申請範圍,讓随遷子女擁有更多入讀公辦學校或領取民辦學位補貼的機會。

2017年起,東莞開始以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服務的方式,擴大随遷子女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受惠面,4年來共向随遷子女發放34.5萬人次的民辦學位補貼,提供積分入學學位和優惠政策學位超過48萬個。

東莞市教育局四級調研員羅桂森算了幾筆“賬”:

2017至2019年,東莞地市、鎮街兩級财政解決入讀公辦學校的随遷子女教育經費每年高達119.6億元,投入13.7億元給予民辦學校随遷子女公用經費和教科書補助減免;

2018至2020年底,兩級财政共向随遷子女發放民辦學位補貼14.54億元;

2016年起,在原每年1.25億元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的基礎上,新增安排6.5億元作為“十三五”期間民辦教育專項資金,鼓勵和扶持民辦學校發展……

“東莞等珠三角城市較為開放、寬松的落戶環境,推動了流動兒童跟随父母至流入地生活、就學,較為友好的入學政策更為流動兒童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創造了條件。”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教授韓嘉玲說。

在随遷子女“有書讀”問題得到逐步解決的前提下,“讀好書”成為從孩子、家長到學校的新追求。

除加大财政資金扶持之外,東莞創新方式提質民辦教育,緻力于随遷子女“上好學”。

一是實施民辦學校委托管理,以一對一托管的方式,對受托管民辦學校進行全方位改造提升。

藝術特色教育水平突出的東莞五中,不久前與石碣鎮四海學校、沙田鎮瑞風實驗學校建立了聯系,幫這兩所招收非莞籍學生為主的民辦學校,培養初中階段藝術人才。

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東莞每年在民辦教育領域遴選培養330名骨幹教師、70名骨幹校長,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全體專任教師,實施每人每年60個學時的免費遠程培訓,并按從教年限和學曆層次分别給予相應津貼補助。

“這兩年,宏偉中學的教師中,每年有近50人享受鎮級26萬多元的補貼,60多人享受市級超30萬元的補貼。”熊信說,學校所在的寮步鎮政府,選聘特聘教師到民辦學校工作,東莞市教育局還組織民辦學校骨幹校長和骨幹教師參加市級培訓,強化教師隊伍質量。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續開展和推進“慕課”試點工作。東莞對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的民辦學校建設給予一定資金扶助,同時向民辦學校開放全市教學資源庫,幫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面積不大的宏偉中學,可以說是“五髒俱全”。一個裝配了360度直播設備的大型階梯式報告廳是學校現在的“網紅課室”。這是在市鎮兩級政府對教育信息化工程及教學設備等專項獎勵扶持下剛建好的,已經為學生們進行過公開課錄制。

雖然在收費方面屬于中低端水平,但宏偉中學2012年起連續9年獲評東莞市初中教育質量獎,去年190多名非戶籍學生中,考上本地公立高中的有110多人,上線率接近60%。

供需尚未平衡:随遷子女教育面臨新考驗

雖然近年東莞不斷挖掘公辦學位潛力解決随遷子女入學,但義務教育随遷子女基數大,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随遷子女人數占比仍然偏低。随着二孩政策全面實施、入戶政策放寬、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東莞就學人數持續增長,公辦教育資源緊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師資缺編是幾乎所有受訪對象“最頭疼的問題”。東莞多家公立、民辦中學負責人坦言,随遷子女數量增長意味着連年擴招,但教師隊伍缺編嚴重,超負荷運轉下必然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東莞市教育局根據全省中小學校教職員編制标準和東莞2019年學生人數測算,目前公辦中小學教師編制缺口已接近5000個,根據教育擴容千日攻堅行動新建擴建學校的計劃測算,2025年這一缺口将擴大到約2.8萬個。

一些教育界人士建議,對随遷子女流入地應适當增加教師編制,解決教師編制管理與教育規模擴大不相适應問題,比如将人口流出地的編制适當調劑給人口流入城市、保障人口流入地城市有足夠的教育資源、讓流入人口接受高素質教育公共服務。

與此同時,财政土地資源壓力也在與日俱增。目前東莞公辦學校生均教育培養成本(含基建)小學達2.3萬元/生/學年、初中已達3.5萬元/生/學年,提高随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将直面财政和土地方面的壓力。

東莞某鎮一位幹部說,鎮政府每年可支配财政資金30億元,教育日常開支就要花2億多元,去年光新建、擴建學校又多花了将近10億元,長此以往,靠地方财政根本無法兜底。

一些業内專家據此建議,适度提高對人口流入地随遷子女義務教育經費的補助比例,進一步加大中央和省兩級的成本分擔責任,加大對地方政府解決随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的支持力度。

此外,民辦學校教育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今年,東莞正在實施推進民辦學校規範提質行動計劃。東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将進一步調整優化民辦學校的結構,扶持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提升教育質量,進一步縮小民辦與公辦學校之間水平的差距。

“推進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雖很難一蹴而就,但勢在必行。”韓嘉玲說,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會有更多随遷子女可以在流入地充分、平等地享有教育公共服務,真正實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記者詹奕嘉、黃浩苑、鄧瑞璇)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