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陽明心學的四句精髓是什麼

陽明心學的四句精髓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3 02:18:55

陽明心學的四句精髓是什麼?讀王陽明心學最終必會歸結到“陽明四句”教義,也就是陽明心學思想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陽明心學的四句精髓是什麼?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陽明心學的四句精髓是什麼(陽明四句是緻良知的高度法理準則)1

陽明心學的四句精髓是什麼

陽明四句是緻良知的高度法理準則

讀王陽明心學最終必會歸結到“陽明四句”教義,也就是陽明心學思想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翻譯一下很容易,但詳細闡述其深邃的思想原理與道義卻很難。按原句的直譯:沒有善惡之心的是道體,有是非之心的是人利益所在的選擇,對一切事不關己的事物進行是非判斷是人的良知,逐漸升華自己是人一輩子的使命。

“四句教”是王陽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他明确指出: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産生,善惡也随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裡就是“為善去惡”。真是畫龍點睛,簡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趨中道。這一主旨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其核心仍然是“緻良知”。陽明心學的精髓就是以“良知”為核心價值的道德自覺精神,以民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多元和諧的包容精神,強調“知行合一”的力行實踐精神。

心學起源于孟子,“良知”一詞也是來自于孟子的學說。所謂“良知”,即孟子所說的人“所不慮而知者”。大家都知道,所謂“緻良知”的“緻”,在古代漢語中是“使之至”的意思。陽明用一“緻”字,意思是良知本在人心,“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随時都可能大放光明,也可能被物質所遮蔽,要拒絕做惡人的可能,要走做好人的大路,就需使深存于自己心底的良知走出來。所以他說:“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隻在語言上轉說轉糊塗。”“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便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龍場悟道,王陽明提出了心即理,是對宋代朱熹向外“格物緻知”理學的超越,繼而提出要“知行合一”。龍場之後,他被皇帝起用去江西和廣西邊陲削藩平亂。一紙空文到任,部隊基本上不具備作戰的能力。在他多次懇求朝廷援兵無望,地方大吏刁難,作戰兵器落後,後勤保障不足的艱苦條件下,王陽明主動擔當作為,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心學智慧,冒着生命危險和失敗後被皇帝殺頭的風險,多次出色完成了這場及其艱難的軍事戰争及政治任務,悍衛了大明皇權。這一時期,王陽明提出了“緻良知”。削藩平亂本身就是他緻良知的偉大實踐,至此,心即理、緻良知、知行合一一脈相承的心學思想系統形成。四句教作為這一思想的法理準則也正式誕生。

可以說,王陽明是中國儒學發展光大的集大成者。這裡所說的“集”和“大成”,并非像《十三經注疏》、《(正、續)皇清經解》或“三通” 、“四庫”那一類的集成之作,而是他抓住了中國儒學的精神核心并予以升華,他以明代的日常語言對儒學種種“關節”,下至“愚夫愚婦”的精神生活,上至形而上論述,做了創造性的闡釋和發揮,又改變了朱家理學的高貴儒知,讓儒的心學走進了平民百姓之間,不用端起書本,靠“緻良知”,随時随地就可完成行為的改造,思想的教化,徹底讓儒學變成了人民容易接受并事事時時處處可“事上練”的貧民哲學思想。他本人也完成了把自己創立的思想付諸于親身實踐,取得戰功,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功績,成為曆史上唯一一個“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曆史人物。

從深層次看,王陽明倡導“緻良知”、“知行合一”,而其跌宕多難的一生,不停追求真理的一生,就是踐履“緻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古今楷模。且不言其為人攻讦、讒陷,即使率兵平叛息亂屢建奇功,也沒能繞過被人誣毀一節,也不必言其險些死于奸臣之手,以及貶谪龍場所吃的苦頭,單看他貶谪龍場前後,思想學術各經三次演變,這些自我變革,每一次都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何苦如此?這是因為他對追求真理的執着,而這種執着沒有一絲一毫自利的影子。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

張工讀心學心得 2021.7.21

壹點号清河學士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