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簡介
大禹(約公元前21世紀),亦稱“禹”“夏禹”“戎禹”,夏代建立者。姒姓,名文命。出生于今四川阿壩州境内。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即位。劃定天下九州,鑄造九鼎,第一次确立了君主世襲的政治制度。
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産,使人民安居樂業;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态,創建夏朝,在中國曆史上首創“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态。2017年7月,大禹被四川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辦公室評為首批十位四川曆史名人。
大 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曆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大禹雖然是以治水最終獲得了王權,但他的功績絕不僅僅隻有治水這麼簡單,他還是中華制度文明的開創者。
他曆經13年,以一種以天下為公的氣度來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劃分九州,将以氏族劃分的天下改為了以山川河流劃分,更具有“國家”的觀念;他懂得陰陽五行,以“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系統治理天下的理論,而且系統化了“陰陽”的觀念。
在大禹過世之後,他的兒子奪得了王位,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讓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制社會,而大禹就是不折不扣的夏朝奠基人。
身世顯赫
來自黃帝家族
大禹,雖然是在禅讓制之下獲得帝位,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皇親國戚”。他的家族來自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一脈,而且祖上是黃帝的嫡子一脈。另外,“五帝”中的颛顼甚至有可能是他的祖父,帝喾也與他有親戚關系,可謂身世顯赫。
我們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炎黃指的就是上古時期的炎帝和黃帝。黃帝一共有20多個兒子,其中與正妃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都出生于四川,長子玄嚣出生于江水,也就是綿陽地區;次子昌意出生于若水,也就是雅安地區。後來,昌意被封到若水做諸侯,娶了當地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颛顼也。”
在四川雅安地區,有一段關于桃樹的傳說與大禹的祖先有關系。上古時期的四川兒女骁勇善戰,為了國家的統一,派出了大批的英雄兒女,參加了彪炳史冊春秋的黃帝中原大戰蚩尤的戰争。若水的首領就是第一代雅女昌仆,她領導的若水兒女緊随黃帝屢建奇功,為打敗蚩尤,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當她帶着若水兒女凱旋歸來之時,黃帝為了表彰她及若水兒女的功績,把他最心愛的兒子昌意降居到若水地區,讓若水地區的人民和中原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一家,把在戰争中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昌仆和兒子昌意撮合一起組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這就是《史記》載盛典大事“昌意娶蜀山氏”為妻的黃帝為兒子辦喜事的第一次記述。
昌意和昌仆回到若水,在今荥經的六合鄉,即史稱嚴道古城坪的地方,用若木蓋房修建安樂窩,恩恩愛愛在這裡過了一輩子。昌意精通園藝農林之事,他用若木樹做粘,将其他樹苗嫁接,成了有《史記》載的扶桑、若木馬桑、桃都等樹。
黃帝的兩個兒子玄嚣和昌意雖然生于四川,但兩人并沒有留下思想學說以及影響後世的文獻;反而是昌意的兒子颛顼,成為上古偉人中重要的一位。《帝王世紀》裡對這段曆史有記錄說:“帝颛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嫘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颛顼于若水。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颛顼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嚣之孫高辛(帝喾)繼位。《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颛顼“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算下來,帝喾也有可能是大禹的表叔,家族關系非常親近。
颛顼、帝喾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颛顼、帝喾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子承父業
父親也曾治水
關于鲧的身世,有兩種說法。其一是,鲧是颛顼的兒子,《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颛顼之孫也。”另外一種說法是鲧是颛顼的玄孫,那麼跟黃帝之間的差距還是有點大,但不管怎麼說他也算得上名門之後。
鲧姓姒,字熙,是古代崇部落的首領。據傳,他出生于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而且還是城郭的創始人。據文獻記載,中國的城郭文化就是由鲧而起的,而且在石峁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鲧封崇地,《史記夏本紀索引》引《連山易》:“鲧封于崇”,《國語周語》稱鲧為“崇伯鲧”。
《世本》載:“鲧作城。”《呂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車,倉颉作書,後稷作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另《吳越春秋》載:“鲧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石峁古城出土大量的高品級玉璋,玉璋代表着國家最高權力,本身就說明石峁是當時貴族的聚居之地,國家或部落聯盟統治的中心。
在五帝時期,由于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因此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極為困難。當時的統治者堯都已經沒辦法了,在一次議政之時,堯就向大家詢問:“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一個“皆”字道出了鲧在堯統治之下的地位,清代雷學淇在《竹書紀年義證》中“鲧之治水為堯巨卿也”。
不過鲧到底有沒有治水的經驗,還很難說,否則堯也不會對于這個人選考慮再三。司馬遷《史記·夏本紀》雲:“等之未有賢于鲧者,願帝試之。”考慮到當時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選,帝堯同意讓他去治水。
鲧采用以土來築造堤壩的方法,前後一共花了九年時間,才将堤壩築好。沒想到,一發大水就再次把堤壩沖毀了。當時生産力落後,又沒有什麼科學技術,所以在堤壩沖毀之後,大水決堤,緻使很多百姓喪生,災情反而更加嚴重了。堯去世之後,舜繼位,他認為鲧沒有盡力治水,責備他辦事不力,把他殺死了。《尚書·堯典》記載:“殛鲧于羽山”。“殛”為“誅”,一說為“誅殺”;還有一說,按《尚書·今古文注疏》:“誅,責遣之,非殺也。”也就是流放。不過,鲧因此葬身于羽山,是不争的事實。
在很多的古籍記載之中,曾經将鲧和禹相提并論,認為他們父子倆都是治理水患的高手。在夏朝時,鲧也是被隆重祭祀的人物之一。《國語·吳語》伍子胥谏吳王夫差:“今王既變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韓非子·五蠹》載:“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決渎……今有構木鑽燧于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鲧禹所笑。”
《淮南子·務修訓》也說:“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鲧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這些記載,都肯定了鲧、禹同為治水的英雄與大功臣。
生于四川
治水安天下
關于大禹的出生地,最主流的說法是他出生于四川。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中也有記載:“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年壯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剖脅而産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蜀西川也。”說的就是大禹的父親鲧,娶了有莘氏的女兒,然後西遷,定居在西羌。
在先秦時期,就有各種關于大禹出生于西羌的神話傳說,到了漢代之後,正統的文獻多說“禹生西羌”或“禹興西羌”,并在當時的碑銘中有這樣的記載。
《史記·夏本紀》等多篇西漢著述皆記載:“禹生于西羌”。稱大禹生于汶山郡石紐刳兒坪,始見于西漢揚雄收集蜀中典故所著《蜀王本紀》:“禹本汶山廣柔人也。生于石紐,其地名刳兒坪”。《三國志·蜀書》載蜀人秦宓稱:“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三國蜀人谯周作《蜀本紀》亦記載:“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
至今,在羌族地區還留有很多大禹傳說中的地方,比如說汶川縣綿池鎮、理縣通化鎮、什邡市就聯坪等地都有“石紐山”、“禹穴”這些古迹的存在。而那個時候,廣柔的地域寬廣,幾乎包括了汶川、理縣等很多羌人的聚居區,這也能夠說明為什麼羌人很崇拜大禹。
大禹幼年時期,他跟随父親一起東遷進入了中原,在中原治理水患,形成了全國的影響力。在父親鲧治水失敗之後,大禹接過了父親手中的重任。
與父親堅持修築河堤,堵住水患缺口不同,大禹進行了深刻反思,感覺堵不如疏,他命人開挖河道,自己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着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标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标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親率百姓風餐露宿,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對于大禹的治水功績,後世也不吝筆墨。《詩經》贊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書》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傳》雲:“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中也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因治水有功,舜讓位于禹。禹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号夏。
《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治水辛勞
三過家門而不入
由于大禹治水功績彪炳,因此在人們心目中成為了“神”一樣的人物,也流傳下諸多關于大禹治水的各種傳說,其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故事。
相傳大禹結婚之後僅僅三天便離開了新婚妻子,踏上了治水的道路。在長達13年的時間裡,大禹一共路過家門口三次,但是三次都沒有進門看看家人。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但大禹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着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隻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着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史記·禹王本紀》中,也有記述大禹過家門不入的字句:“禹傷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緻孝于鬼神。卑宮室,緻費於溝淢。”
而在四川羌族地區關于大禹的神話故事就更繪聲繪色。傳說大禹治水期間,古茂州(現茂縣)的大山裡有一條烏龍,經常在發洪災時出來禍害當地百姓。它的尾巴一甩能推平幾座山,口一張能吞食千百牛羊,茂州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在洪澇來之前,給它獻上牛群羊群。也是大禹,從天神那裡借來九釘神耙,同烏龍大戰,妻子塗山氏親自擂響岷江邊上的一面石鼓,為大禹助威,最終大禹戰勝了烏龍。大禹用釘耙釘住烏龍,釘耙化作了九頂山峰,使烏龍永世不能出來作孽。如今,茂縣擂鼓鎮據說就是當年塗山氏擂石鼓的地方。
距汶川綿虒鎮15公裡的羊龍山腰,還有一個村落叫禹碑嶺,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樹包裹,相傳那裡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
劃分九州
開創中華制度文明
大禹雖然是以治水最終獲得了王權,但實際上他的功績絕不僅僅隻有治水這麼簡單,他還是中華制度文明的開創者。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舒大剛認為,大禹是中華民族的一個人文始祖,他既留下了思想又有文獻可及:“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嚴格的說起來,是中華文明、制度文明進入思想理念的文明,進入文字記載的文明,具有立規定制的作用,所以古代稱為三代。這三代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模型。孔子是把三代的成果繼承下來,加以總結和推廣。那麼真正的内涵,就是從夏商周三代産生的。夏的奠基人是禹,所以他也是中華制度文明的一個開山鼻祖。”
舒大剛認為,大禹留下的思想與夏商周三代對應的文化叫做三易:《連山》、《歸藏》和《周易》。《連山》和《歸藏》業已失傳,如今能夠看到的是《周易》,但《周易》實際上也是在《連山》、《歸藏》的基礎上完成的。三易中最早的一個就是《連山》,據文獻記載,就是大禹所制造的。
大禹治水,要懂得哲學和方法。大禹那個時候就已經知道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這也形成了系統治理國家和天下的理論。這一理論在周武王伐纣之後,由箕子口述給了武王,後來形成了《洪範》。《連山》和《洪範》是最早的兩部文獻,其中《連山》是最早的占蔔文獻,也可以說是哲學文獻;《洪範》是政治學文獻,也是夏商周三代治理天下的重要依據,而它的最基本哲學觀念就是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哲學範疇,都與大禹有關。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産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這也是“茫茫禹迹、劃為九州”的由來。在大禹之前,天下是按照氏族進行劃分的,但大禹卻按照山川河流進行劃分,具有更宏大的整體觀。
禹繼位之後,在塗山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讨自己的過失。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衆,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将洗耳恭聽。”史書記載“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也就是青銅。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将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闫雯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