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關系中,教導孩子的行為符合規範,符合我們的要求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我們花很多精力會規範他們。
作為爸爸媽媽,我們總是在糾正孩子的行為,讓他們去做不願做的事情:洗手,刷牙,快睡覺,先寫作業......
同時,我們總是不讓他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别亂扔垃圾,别總是玩手機,别咬手指頭......
但是,我們的态度越強烈,他們越是反抗。會不情願地去做,拖延,甚至反抗。
這一切都源于我們自己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外表整潔,講秩序,按流程辦事,做應該做的事情,孩子可不在意這些。
孩子的态度變成“我就要做我想做的,”家長要求“按我說的做。”于是,沖突就不可避免了。讓孩子去做一件簡單的事情,都需要我們花費精力和心思。
那麼,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成人希望孩子配合時常用的幾種方法。
下面的例子中,把自己想象成孩子,體會一下這些用詞,你有什麼感受?
1. 你怎麼不能像你哥哥那樣?他總是積極主動地學習?
2. 你知道明天就要考試了,還把書拉到學校,你真機智。
3. 你就知道抱怨,自己也不會想辦法,我看你也就這樣了,隻會抱怨。
4. 看到我的白發了嗎?都是因為你。
5. 小心别讓車撞到了。
6. 你怎麼還不去學習,快點,别磨蹭了。
7. 你又被老師批評了,怎麼老是這樣,你就不能做得好點?
現在,你知道了,如果你是孩子,對這些話,你有什麼反應?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呢?有沒有方法,讓孩子配合我們,而且不傷她們的自尊心。也不會讓他們有逆反的心理。
下面,我們來分享非常有幫助的五個技巧,這不一定都是和你的孩子,不一定每次都見效,但可以幫助我們和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的平台,相互尊重是合作的開始。
1. 描述你看到的
2. 提示
3. 用簡單的詞彙表達
4. 說出你的感受
5. 寫便條
1. 描述:當人們不斷指出你做錯的時候,你往往會有抵觸情緒,而不願意做你該做的事情。
如果隻向你描述問題,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面。
例:你真是不負責任,關水龍頭的時候不關緊,說多少遍都記不住。
孩子,水池裡的水要溢出來了!
大人在描述問題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告訴孩子該怎樣去做了。
2. 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容易得多
例:真邋遢,吃的零食袋子就這樣放床上,你就不能幫我幹點家務活。
零食袋子放垃圾桶裡。
當我們給孩子提示的時候,他們往往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3. 用簡單的詞語表達(比較一下長篇大論和簡單用詞分别産生的效果)
例:你看看你,出門之前又忘記拿鑰匙了,天天跟你說就是不長記性。
鑰匙。
這種情況下,多說不如少說,孩子們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
4. 說出你的感受
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品格
例如:你真沒禮貌,總是打斷我的講話。
你打斷了我的講話,我不開心。
孩子們願意聽到父母的真實想法。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會變得更誠懇,同時也不會傷害别人。注意:父母隻描述自己的感受才有效。我們可以用我或者我覺得...這樣的詞語
隻要不受到攻擊,孩子還可以和一個表達憤怒的人合作。
5. 寫便條
有的時候,文字比口頭說得更有效。
五個小工具,請在生活中用起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