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餐廳,第一次見這名字是在孟凡貴老師著的《饞人說吃》中,想來也有十幾年的時間。有一章專門介紹北京老字号,有篇文章名為“湘菜明館聊馬凱”。
孟凡貴老師曾寫道:東單西四鼓樓前,曾是北京最熱鬧的地段,馬凱餐廳早先就開在鼓樓不遠的商業區,中間搬走一段時間。多年後,我來到的這家“馬凱餐廳”就在地安門外,離鼓樓依然不遠。
馬凱餐廳最早是由一家冷飲店改為餐廳。當年許多文人雅士都是座上賓,名菜中就有這一道“東安子雞”’。東安子雞一上桌,就能聞到一陣酸香,略有些刺激。夾一塊入口,酸味混合着微辣,後味又泛出一些麻。再看這雞的選料,用的是雞腿肉,為口感增色不少。擺盤簡單,又有留白,配色紅、綠、黃、白,有些惹人愛。
毛氏紅燒肉配筍幹,盛放在一金屬容器中,西藍花的綠色,讓紅燒肉顯得更加紅潤。五花三層配米飯,入口豐腴滿足。最後再嘗一口筍幹,除了筍味略有微酸。肉汁不浪費,用來下白米飯也是不錯。
獅子頭,有肥有瘦,味同兒時的老罐頭,熟悉味美,也是下飯神器。文絲豆腐湯,絲絲豆腐飄在湯中,看着比吃着美。也許這就是中餐的魅力之一。米飯中點綴幾顆玉米,讓一碗米也帶五谷之氣。一般的餐館會放幾粒黑芝麻點綴,換了玉米也增添了一些新鮮感。
在探店拍攝中,服務員很有意識地問我是否需要幫忙。我早已習慣左手夾菜,右手拍攝,能不麻煩人就不麻煩人。每年大大小小的餐館,我都會去一些,大店的服務意識與小餐飲店的意識相差很多,個人認為也是餐飲發展有差異的原因之一。
一線城市的餐飲對食客的潛台詞是“多拍、多發、可以優惠,可領獎”。三、四線城市的一些餐飲潛台詞是“你要幹嘛?會不會影響我?”我曾遇到過兩次這種情況,我嚴肅地告訴老闆,這是我買單的菜品,歸屬權是我的,我想怎麼拍是我的事情。後期,我專門問過一些餐飲老闆這個問題,一是因為他們自己不自信,二是因為确實有一些人拍完照胡說八道的。給他們生意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酒足飯飽後,看周圍食客的就餐表情,就知許多食客是滿意的。有家人聚餐,有老友相見,食客年齡偏大一些。旁邊一桌的叔叔阿姨應該有六十多歲,言語中知道他們是早年的同學,回憶着往昔,不停翻翻手機,時不時打幾個電話,問問過幾天有哪些老同學還可再聚。說一說兒女,有驕傲也有操心,無論多大歲數,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兒女一直都好。
餐後,馬凱餐廳的服務員,就送上一盤西瓜,入口清甜。做餐飲行業與做人一樣,有人喜歡你,也有人不喜歡你,喜歡你的人,相隔不長就會與你相見,不喜歡你的人,嘗到你費心的酸、甜、苦、辣,不如上一盤西瓜來得清甜。
結賬時,被告知是馬凱餐廳店慶,有折扣,且止于今日。心理覺得幸運而有意思。從進門到結賬,馬凱餐廳給我的印象就是管理的标準化,用餐環境整潔幹淨,光線明亮偏暖,基本可以還原餐品顔色,有适度的背景音,動線合理,過道較寬,餐位不擁擠。沒有過度的營銷、充值、打折、滿減……消費過程自然而舒服。
不同的餐飲有不同的特性,我不是很了解馬凱餐廳,隻是一次初遇,或者可以說是在地安門外的一次偶遇。馬凱餐廳給我的印象就是曾經的老牌,現今的管理,讓老人還有得吃,讓年輕人還有得了解。不進後廚,很難憑感覺去斷定一道菜的烹饪好壞,也許這也是這幾年成熟的地方,馬凱餐廳的管理到運營在我的用餐時間都超出大衆餐飲水平,值得學習。
我是骞味,懂美食,懂餐飲。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
#吃在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