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羅曉晖
寫篇小文章,講個大問題。
這個問題是關于中高考命題的。中高考命題關系到為國選才,關系到千百萬考生的利益,是絲毫含糊不得的。而觀察多年中高考試題,命題的瑕疵甚至失誤卻并不罕見。中高考命題務必慎之又慎。
我常年分管診斷性考試命題,對命題的辛苦深有體會,所以對中高考命題的瑕疵,很多時候保持沉默。最近語文渡的夥伴們質疑2022年全國甲卷的一道試題,這觸發了我,讓我覺得有必要做一點簡單但嚴肅的讨論。
這道題是全國甲卷的第21題。
下面是相關試題(及材料)的節選:
我們吃的槐花美食來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國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觀植物,原産北美。而我國土生土長的樹種,是國槐。國槐在我國不隻是一種常見的良木,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元素融入傳統文化之中。比如被奉為“神樹”,種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壇周圍;作為吉祥的象征,種在庭前屋後。古代社會,槐樹還是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宰輔之位的象征,并出現了一些由“槐”字構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詞,如槐嶽(朝廷高官)、槐蟬(高官顯貴)、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樹因此也受到讀書人的喜愛。
21.下列選項中,加點的詞語和文中“槐蟬”所用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B.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C.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
D.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踯躅不敢言。
文中的“槐蟬”,我手頭的《辭源》(修訂本)未見此詞,看來并非古文中常用詞。“槐蟬”的構詞,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是偏正式,“槐蟬”是以高攀在槐樹上的蟬,比喻高官顯貴;一是并列式,即“槐”“蟬”分别代指高官顯貴——但“槐”與“蟬”均不單獨表示官位顯貴,隻有在合成詞中才有表示高官顯貴之用例,那就須研究詞語合成情況。《辭源》中“槐”的詞條,隻有與同為植物的“棘”“榆”等構成并列,如“槐棘”(三公卿大夫)“槐榆”(比喻時序)等,其他詞條均不構成并列關系。由于“槐”與“蟬”分屬植物與蟲類,能否并列構詞值得懷疑;考察古籍中“槐”字的構詞用例,“槐蟬”似以偏正式構詞為佳。而若分析“槐蟬”構詞的文化意蘊,因周時朝廷種有槐樹,公卿坐其下,“槐”于是可在合成詞中表示顯貴,此為借代;蟬取其“清虛識變”的特點而被用于皇帝侍從帽子的紋飾(“蟬冠”),“蟬”暗比皇帝侍從“清虛識變”的品質,此為借喻。整體評估“槐蟬”的構詞修辭,實際上更傾向于借喻。
“槐蟬”喻指高官顯貴,應無問題;但這究竟是借代還是借喻,還需要更确切的論證。我個人傾向于借喻。本體是“高官顯貴”,喻體是“槐蟬”。直接以喻體“槐蟬”替代了本體“高官顯貴”,這是借喻。依據上文,無論是借喻還是借代,這都還需要更多的學術讨論,以此出題來讓中學生判斷,無疑是不恰當的。尤其是命題材料中還出現了“象征”“寓意”這種帶有暗示“比喻”的詞,更有可能誘導考生作出“槐蟬”包含着比喻手法的判斷。
本題的選項,前三項都是借代——“管弦”是以管樂器和弦樂器代指音樂,“桑梓”是以古代村落房前屋後遍植的桑樹梓樹代指故鄉,“娥眉”是以細長而彎的眉毛代指貌美的女子。前文已說,“槐蟬”究竟是借喻還是借代是有争議的。至于最後一項,在“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踯躅不敢言”這一句子結構中,“木石”是用其本義,即木頭和石頭。“木石”本是無情物,若以“木石”泛指無情之物,則屬于借代(部分代整體)。(按:“心非木石”意謂心不是木頭和石頭那樣的無情之物,“木石”在此作為無情之物的例舉,這不是比喻。“心如木石”是把心比喻為無情之物,這是比喻。)
結論就是:本題屬于命題草率之例。這将導緻答案難以判斷,任何答案均缺乏充足的合理性。
受此觸發,我浏覽了一下全國甲卷的其他試題,發現“古代詩歌閱讀”部分的命題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失誤。下面列出相關試題:
畫眉鳥歐陽修百啭千聲随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畫眉禽文同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岩萬壑中。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
C.歐詩認為鳥籠内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别,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岩萬壑”具有大緻相同的文化含意。
本題的A項涉及“詠物詩”的概念理解問題。詠物詩以“物”為所詠對象,其特點是對“物”的細緻描摹構成詩歌的内容主體(“詠物”的内容占據顯著的篇幅),整個作品是借由對“物”的細緻描摹來寄托作者的情思。歐陽修的這首詩中,人的情思依托于對畫眉鳥的描寫與叙說傳達出來,表達角度是立足于畫眉鳥的,因此基本上符合詠物詩的特點。文同這首詩,卻完全是從詩人的主觀感受角度來寫,以“人”為整首詩的表達主體,“物”(“畫眉禽”)并未上升為主體性描寫對象。在詠物詩中,“人”的情思是通過對“物”的歌詠曲折地傳達出來的,而文同的這首詩卻是直接立足于人來抒發自己所見所感,因而很難說是詠物詩。如此看來,A項是有問題的。
B項說“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恐怕并不正确。歐陽修詩中“始知(才懂得)”一語暗示畫眉鳥曾經被金籠鎖住了,正因為有被鎖的經曆,它才明白“林間自在啼”的自由原來是如此可貴。由此可見,“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之說尚不嚴謹——這畫眉并不一直是“在花木間自由飛行”的,這需要時态的限制。
C項也是有争議的。C項被認定為錯誤,必須假設在文同這首詩中,畫眉這一聲啼叫發生在“公庭事簡人皆散”之前。而實際上,這一聲啼叫更有可能發生在“公庭事簡人皆散”之時,正是這聲啼叫引發了詩人“如在千岩萬壑中”的感受。
古代詩歌閱讀,在高考、中考中向來是比較難的部分,也最容易出現命題不嚴謹甚至出現命題失誤的現象。成都2022中考所考的是黃庭堅的一首詞,選文看似簡單,實則深邃,要讀懂是并不容易的。下面是相關文本、試題及參考答案:
菩薩蠻
黃庭堅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着無人喚。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選自《全宋詞》)提問:詞中說“問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樣的地方?請根據詞意概括作答。
參考答案:環境甯靜優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這個參考答案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對詩歌的理解不透徹,不到位。上阕寫景,好懂,這沒啥可多說的。問題出在下阕。下面我簡單地對下阕做一個解釋。
下阕寫意,充滿理趣(宋詩多講究理趣,詞則不需要,然而黃庭堅束縛他不住)。這裡串講一下下阕的意思。“江山如有待”,美好的江山好像有所期望和等待。而江山究竟在期望和等待什麼,為何江山如此有意,則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須得陶潛那樣跟江山有所會心的人才能明白。您若問“我”将到哪裡去,您達到了這個境界,自然也就明白了。
“問我去何之”,我所去的地方并不是現實中的某處,不是實境而是一種意境。那裡是江山之意與陶潛之意相通的地方,那種境界是“天人合一”的,是客體的江山與主體的人的相知相通,這是語言難以描述的;所以,您問我到哪裡,我沒法直接回答您,我能回答的是:您隻有達到了、體驗到了這樣的境界,才能明白那究竟是什麼去處。
黃庭堅是很有學問的詩人,參考答案顯然小看了這位熟悉古典的詩歌大師。中高考命題務必嚴謹,嚴謹到苛刻的程度也不為過。從命題者的主觀願望來說,都是希望達到嚴謹的極限的;命題必須對考生、對社會、對國家高度負責,也是命題者的共識。
我想說的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在試題的斟酌、打磨過程中,更需要的是嚴謹的學術判斷。大家的願望都是良善的,但良善的願望還需要紮實的學術功底來支持,否則不會達成我們所期待的結果。如今回望高考走過的曆程,或許更能體察到章熊先生那一代命題者的價值。
應該說,最近一些年的中考命題确實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高考命題今年也出現了更加尊重學理的趨勢。但中高考命題中确實存在着一些瑕疵,雖然瑕不掩瑜,但對于如此重大的考試而言,任何微末的瑕疵都是難以忍受的。我還是希望命題者們能把水平再提升一點,把命題任務完成得盡可能圓滿一點,這樣才能不辜負國家的重托,才能符合公衆的期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