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改革下的學校變革

高考改革下的學校變革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12:42

高考改革下的學校變革(或緻部分高中學校重新排序)1

南山區5位校長(圖中)走進南都直播間。

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于4月27日開幕,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大會作報告中提及,深圳教育未來發展要“堅持把孩子們的事情辦好”,要推動“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4月27日第三期“校長面對面”公益直播,邀請深圳市南山區5位高中學校校長論道新高考,本場直播同時也是南山教育《校傲江湖》品牌欄目2021年度專場活動。

南山高中學校校長們是如何看待新高考改革的?在新高考的挑戰面前,學校針對性提出了哪些應對舉措呢?校長們表示,普通高中目前面臨三項改革任務,新高考改革隻是其中之一。參加高考的學生解題思維方式将發生大的變化,而這也必定會帶來備考新高考的變化。老師首先要改變觀念,學習新的課程标準、高考評價體系,學習校本課程教學質量标準。新高考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性,帶來了錄取途徑的多元化,有校長認為,新高考的影響力之大,甚至可能引起一些高中學校的重新排序。

深圳市南頭中學校長陳堅: 普通高中面臨三項改革任務,新高考改革隻是其一

“嚴格來講,普通高中目前面臨三項改革任務,即新高考改革、新課程改革和新育人方式改革。”在新高考改革方面,陳堅提到,2014年國家啟動新高考改革,目标是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堅持立德樹人,力圖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增加學生選擇權,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其内容是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深化高考考試内容改革。

為應對新高考改革,南頭中學重點做了六方面的工作。如,學校構建了分層、分類、發展、特需四大闆塊的課程體系。面對新高考及學生多元需求,學校開齊12種學科組合并實現分層教學,提供了藝體分項和高考、學科基礎和拓展等分類課程,每學期推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發展課程近50門,增加課程的選擇性,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提供特需課程,既包括面向尖子生、特長生的書院課程,又包括面向不同學生查缺補漏的支援課程。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中學校長姚曉岚: 新高考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高校錄取途徑更多元

“新高考跟過去不一樣的地方是選擇性強、高校的錄取是多元途徑。”姚曉岚表示,廣東今年迎來首次新高考,它的影響力之大,可能引起一些高中學校的重新排序。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高中學校對新高考的認識、應對新高考的方式是不同的。”姚曉岚分析說,一些高中學校面對新高考,是在技術操作層面上的應對,把新高考理解為選科、組班、走班、教學管理等;第二個層次是認識到新高考給了學生更多選擇權,學校會引導學生進行選擇,開設生涯規劃課程、設立導師制度,進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而第三層次,也就是最高層次是認識到新高考和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密切關聯,必須協同發展、轉變高中的育人方式,進行課程重構和課堂教學改進,唯有如此才能适應新高考的多元發展路徑。“育才中學作為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深圳市示範校,已經在第三層次上先行示範!”

姚曉岚還提到,像南方科技大學、港中大(深圳)、哈工大(深圳)這些學校的招生,都是采取“631”模式,也就是高考成績占60%,學校單獨考核占30%,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占10%。學校考核的30%部分就非常重要,這部分特别注重對創新能力、綜合素養的考查。“去年,南山區錄取到南科大8人、哈工大6人,全部來自育才中學,錄取到港中大(深圳)14人有8人來自育才,說明育才中學在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綜合素養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實力。”

深圳市華僑城中學校長蔡樹男: 高考的變化軌迹:從考知識到考能力再到考素養

“在新的課程标準出台以後,教育部已經在明顯轉向,原來考能力現在是考素養。因此,新高考是以素養立意進行命題。”蔡樹男認為,對應着高考命題變化軌迹的,是從以知識立意命題,到以能力立意命題,再到以素養立意命題。随着命題立意的變化,學生參加高考解題思維方式要發生大的變化,這必定會給備考新高考帶來變化,老師或學生如果在這方面沒有進行實時調整和修正的話,就很難适應新高考。

“新的育人目标必然帶來育人方式的變革,育人方式變革關鍵之一在課堂,課堂教學變革勢在必行。”蔡樹男認為,對于老師,必須要适應高考的變化并作出相應的變化與調整。首先要轉變觀念,學習新課标、高考評價體系、高校本科專業教學質量标準等。其次要進行實踐探究,并對新的育人方式要求相适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讨(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建構)。再次要加強交流學習,開闊視野,提升認知。

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級中學校長馮大學: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傳統文理分科的藩籬

馮大學提到,新高考改革最大的特點,是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打破了傳統文理分科的藩籬。同時,完善綜合評價錄取制度,給學有專長的學生更多錄取機會。為此,該校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新高考研究項目領導小組,從新課程新高考下的學科教學變革、選科與生涯規劃教育、“走班制”下的年級與班級管理模式、學業質量與綜合評價等方面組織了一批研究項目,“在新高考研究與創新舉措上領先全市”。

具體措施來看,該校研究新課标,針對課标做好選考和必考科目的課時規劃;設計頂層課程架構,形成了“科創和人文教育”教學雙特色;成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讓學生張揚個性、發展特長,适應新高考多元錄取;與頂尖高校合作,如與清華、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建立雙向合作基地;做好生涯體驗與規劃課程設計,指導學生作出符合自身特長和成長需要的選考科目選擇等。

課後通過“自律和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規劃能力。“學生普遍能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校長田軍: 新高考特點體現在:實踐性、過程性、開放性

田軍提到,2014年教育部啟動了全面的教育綜合改革,新高考、新中考隻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就是想用“考”來撬動“教”,“教”來引導“學”。也就是說,利用考試的杠杆撬動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引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繼而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成長模式,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傑出人才。

“讀懂新高考要遵循變和不變的規律。”田軍認為,新高考的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實踐性、過程性、開放性(選擇性)。簡單來說,實踐性就是能學以緻用,要培養真正具有創造力的創新型人才;過程性就是要真正地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體會到快樂,能力、素養在過程中得到提升;開放性、選擇性其實就是尊重人才的多元和成長方式、成長路徑的多元。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因此,該校新創建項目實驗班,有自己的課程體系,比如說,該校“錢學森班”是培養偏理工類的科創人才;人文類的人才培養成立了“樹人班”,綜合類的有“弘毅班”和“木铎”班,各項目實驗班都有相關課程。

小貼士

5月7日,“校長面對面”公益直播将迎來第四期,這一期我們将關注深圳福田區的學校。福田區作為深圳教育強區,在育人理念和辦學思想上,會有哪些卓越之處?與會嘉賓又将分享哪些真知灼見?我們拭目以待。

專題統籌:南都記者 朱倩 柴華

本期統籌:南都記者 伍曼娜

采寫:南都記者 伍曼娜 朱倩

攝影:南都記者 胡可 龔政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