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集錦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集錦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19 22:02:41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集錦(高考語文總複習)1

考點透視

考點明确

《考試大綱》要求“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B級;“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态度”,能力層級為C級。

命題趨勢

“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語文《考試大綱》明确規定的一個重要考點。這一考點通常以斷句或翻譯句子的形式來考查,近年來,高考加大了對這一考點的考查,将文言語句翻譯由客觀試題改為主觀性試題,大多數要求翻譯的句子出自考題中的文言閱讀文本;而斷句通常另選文段,這不僅加大了閱讀量,也加大了得分的難度。文言文斷句和翻譯是對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查,也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

知識講解

文言斷句

斷句的基本原則

1. 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題;

2. 仔細體會詞語的含義和詞語之間的關系;

3. 先易後難,逐步縮小範圍,直至斷開全文。

斷句的基本方法

1. 文言文斷句,其最基本、最關鍵的一點,是對通篇文章的領會。理解内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

2.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确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應在這些字的後面點斷。例,

(1)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3. 文言中的虛詞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标志。

  ① 句首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通常要斷開,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④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斷句;

⑤ “以、于、為、而、則”等詞常用在句中。

  4. 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者……也”、“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為”、“無乃……乎”、“可得……欤”、“得無……乎”等,可在其前後斷句。

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例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散。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作為獨立成分,中間不能斷開。例,

(2)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5. 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漢語詞句的知識來斷句。例如,名詞經常做主語或者賓語,遇到了名詞、代詞做主語了,就在它的前面斷開;看見名詞、代詞作賓語了,就在它的後面斷開;動詞、形容詞經常作謂語,一般來說,尤其是動詞的前後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前面往往有主語,後面往往有賓語。例,

(4)秦将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軍北略地,至燕南界。(《荊轲刺秦王》)

6. 古人寫文章,講究對仗工整,講究互相照應,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複句、頂針句等,這也為我們正确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往往斷開一處,接着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

(5)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7.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

(6)“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愚公移山》)

文言翻譯

文言翻譯題有溝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譯的過程中,既要顧及全篇文章,又要字斟句酌,所以,它是考查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一種好方式。高考對文言語句翻譯的要求是“直譯”。所謂直譯,就是要忠實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将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到譯文中。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虛詞、實詞的用法與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活用詞等,并做準确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文言翻譯的六字訣是“替、擴、襲、增、減、移”,前三個是詞法翻譯口訣,後三個是句法翻譯口訣。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衡量文言文譯文好壞的标準是“信、達、雅”。簡單地說,“信”,就是要準确;“達”,就是要通順;“雅”,就是要有文采。在這三者中,“信”和“達”是基本要求,“雅”是較高要求。文言文翻譯必須準确而流暢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即必須做到“信”和“達”。而要做到“信”和“達”,就要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例,

(7)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後為之。

  譯文: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自己之外有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後再做序。

  (8)慶禮在人苦節,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

譯文:宋慶禮為人堅守節操,是國家的功臣,一去邊疆任職,就是三十來年。  

上面例句(1)就完全采用了直譯的方式,例句(2)則含有一定的意譯的成分。這裡的“在人”翻譯成“做人”或“為人”,就是意譯;而“一行邊陲”的“行”,嚴格地說應該解釋成“巡視,巡察”,但這樣解釋顯然說不通,而翻譯成“任職”則很恰當的。

聯系全文,注意語境

  文言文翻譯,從表面上看考查的僅僅是對一個句子的理解,而實際上,命題者選擇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點和關鍵,所以,在翻譯這樣的句子時應該聯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譯的句子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翻譯。例,

  (9)君若将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

  例句聯系下文“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本”應翻譯為“根本”,即儒家的“以民為本”;“本事”應譯為“根本的事情”,全句應翻譯成“您想要稱霸諸侯、成就一番大事嗎?那麼就一定要從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

抓住重點,準确翻譯出關鍵詞語

  一般說來,命題者在設計文言文翻譯題時,所選擇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對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起關鍵作用的詞語,主要包括代詞、有特殊用法的實詞、古今詞義有差别的詞語以及起重要作用的虛詞等。能否準确翻譯出這些詞語,是整個句子能否準确翻譯出來的關鍵。同時,這些詞語的翻譯也是評卷時的采分點,翻譯準确了,才能保證整個句子的翻譯不被扣分。

  1、代詞。要求翻譯的句子中,如果有代詞,翻譯時應該聯系上下文,明确指出代詞所指代的人、事、物。例,

(10)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根據上文,例句中的“之”指的是管仲,翻譯時必須做出交代,并且下一句中也省略了“之”,要補出。這句話的譯文是“他知道我們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把管仲)交給我們”。這裡,如果僅僅将“之”翻譯成“他”而不指明其指代的是哪一個人,下句中省略的内容補不出來,就說明對這句話還沒有真正理解,就會被扣分。

2、有特殊用法的實詞。有特殊用法的實詞,在試卷中多有涉及。在翻譯時,遇到這類實詞,隻有對活用情況做出明确的交代,才能把整個句子準确翻譯出來。例,

(11)入嵩山,複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

例句中的“師”是名詞作狀語,“師事之”應翻譯成“用對待老師的禮節侍奉他”。

3、古今詞義有差别的詞語。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字形上與現代漢語完全一緻,但意思卻和現代漢語迥然不同。翻譯時,不能把它們與現代漢語中的同形詞混為一談,要準确理解它們在句中的含義,做出正确的翻譯。例,

(12)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例句中“行李”是古今異義詞,翻譯成“使者”或“出使的人”,不能按現代漢語中的“行李”來理解。

  4、起重要作用的虛詞。在文言文中,文言虛詞有的隻在語氣、結構方面起輔助作用,有的則表示比較實在的意義或一定的語義關系。翻譯時,對那些隻起輔助作用的虛詞可以不翻譯,而對那些表示比較實在的意義或一定的語義關系的虛詞則必須做出明确的交代,否則,就有可能被扣分,甚至導緻整個句子翻譯的錯誤。例,

  (13)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例句中的“若”是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應譯為“如果”;“以”,是“因為”的意思;而“其”,根據上文應該是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全句的譯文是“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止是我一個人而已”。

注意句式,譯出原句的句式特點

古代漢語中的幾種特殊句式,在曆年的文言文翻譯題中頻繁出現。例,

(14)甫數以其術幹諸公卿,常不見聽信。

  (15)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6)殓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

  例句(14)中的“常不見聽”,是一個被動句,應該譯為“經常不被聽從、信任”;例句(15)中的“不吾知”是賓語前置,即“不知吾”,全句應譯為“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我”;例句(16)中的“殓以嫁時之衣”是介詞結構後置(或叫狀語後置),“甚矣吾貧”是主謂倒裝,翻譯時必須把這兩種句式落實,譯文:“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殓,我的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

題型解讀

例1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谄也

我全明白您所說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結、奉承人。

B.鹹頗言顯短,顯等恨之

陳鹹多次議論石顯的短處,石顯等人對他就懷恨在心。

C.雲從刺候,教令上書自訟

朱雲探聽并等候裁決,皇帝命朱雲上書申訴自己的情況。

D.立有罪就國,方進奏歸鹹故郡

紅陽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進也奏明皇帝讓陳鹹回到原籍。

【答案】C

【解析】正确翻譯:朱雲向陳鹹探聽情況并等候裁決,陳鹹教他給皇帝上書為自己申訴。

例2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肅辭義敏切,辯而有禮,高祖甚哀恻之

王肅言辭敏銳,語義确當,善辯而有禮,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為少澤

昨天郊野已經下了大雨,隻是京城内沒有下一點兒雨。

C.行途喪紀,委肅參量,憂勤經綜,有過舊戚

沿途有關喪葬的事情,交付王肅酌情處理,他憂心勞苦,籌劃料理,超過了皇室的親戚故舊。

D.尋為澄所奏劾,稱肅謀叛,言尋申釋。

不久王肅被任城王上書彈劾,說王肅陰謀反叛,但誣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答案】B

【解析】京城内下的雨小些。

例3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國都的人于是把我們的木柴當做寶貝一般

B.吾意其亦無以甚異于竹之在江以南

我料想它們與竹子在江南(一樣)也沒有什麼不同

C.凜然有偃蹇孤特之氣

令人敬畏有高傲(而)不同一般的氣節

D.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

竹子本可以不離開江南就獲得人們的尊重啊

【答案】A

【解析】正确翻譯:國都的人竟把我們當柴燒的竹子當作珍寶。

例4 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李将軍之謂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答案】(1)大概說的是李将軍吧?

(2)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解析】(1)注意“其”的用法,表推測,以及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2)注意“及”的用法,以及省略句。■(結束)

例5 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帝指二人謂群臣曰:“高皇帝養賢以贻朕。欲觀古名臣,此其人矣。”

(2)原吉雖居戶部,國家大事辄令詳議。帝每禦便殿阙門,召語移時,左右莫得聞。

【答案】(1)皇上指着兩人對群臣說:“高皇帝培養賢才來留給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這兩位便是。”

(2)夏原吉雖然任戶部尚書,國家大事總是被命令詳加議論。皇上每次禦臨便殿門口,召夏原吉來談話一段時間,左右的人都不能夠聽聞。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時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詞類活用的能力,翻譯時注意聯系前後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第(1)句注意“賢”、“贻”、“欲”等詞的落實;另外本句有兩處省略。第(2)句注意“居”、“辄”、“禦”“召語”、“得”等詞的落實。

例6對下面的句子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後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B. 後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C.後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D後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答案】C

【解析】文言斷句首先要通曉文意,然後再沿波探源抓标志。本題以語言内部相對完善的獨立單位為主,考查對文意的把握。附翻譯:後來崔暹聚集賓客,大司馬元旭當時也在座,讨論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着樊遜說:“這個人學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參軍的人選。”元旭看着樊遜說:“能否屈就嗎?”樊遜答道:“我家不是名門,可不敢擔任這樣的重任。”

例7 用“/”給下面短文中加紅的文字斷句。(斷3處)

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①,必以其說駕②之,欣欣然自以為有獨得焉。郁離子③謂之曰:“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餘之糟粕也。”今子以佛誇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選自《郁離子》)

  【注釋】①道理:這裡指宋元道學、理學。 ②駕:駕馭、統攝。③郁離子:原為劉基所著的書名,這裡借為作者自稱。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昔 者 魯 人 不 能 為 酒 唯 中 山 之 人 善 釀 千 日 之 酒 魯 人 求 其 方 弗得

【答案】昔者魯人不能為酒 / 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 / 魯人求其方/弗得。

【解析】此題也可根據古漢語詞句的知識來斷句。第一個“酒”是名詞,作“為”的賓語,其後可斷句。“魯人”是名詞,作主語,其前可斷句。

例8 将下面文言文中加紅的部分用斜線斷句。

以是知藏書之難也然藏之之難不若守之之難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尤不若躬體而心得之之難是故藏而弗守猶勿藏也守而弗讀猶勿守也夫既已讀之矣而或口與躬違心與迹忤采其華而忘其實是則呻占記誦之學所為嘩衆而竊名者也與弗讀奚以異哉古之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博之而非誇多鬥靡也約之而非保殘安陋也善讀書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極于事功沿流以溯源無不探也明體以适用無不達也尊所聞行所知非善讀者而能如是乎 (清·汪琬《傳是樓記》選自《堯峰先生丈鈔》,有删節)

(1)藏 之 之 難 不 若 守 之 之 難 守 之 之 難 不 若 讀 之 之 難

(2)是 故 藏 而 弗 守 猶 勿 藏 也 守 而 弗 讀 猶 勿 守 也

(3)而 或 口 與 躬 違 心 與 迹 忤 采 其 華 而 忘 其 實

(4)古 之 善 讀 書 者 始 乎 博 終 乎 約

(5)沿 流 以 溯 源 無 不 探 也 明 體 以 适 用 無 不 達 也

【答案】(1)藏之之難/不若守之之難/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

(2)是故藏而弗守/猶勿藏也/守而弗讀/猶勿守也

(3)而或口與躬違/心與迹忤/采其華而忘其實

(4)古之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

(5)沿流以溯源/無不探也/明體以适用/無不達也

【解析】(1)這一句是将“藏之之難”與“守之之難”相比較,“守之之難”與“讀之之難”相比較。這三個概念結構是一樣的。(2)“是故”後面是一組對偶句,所以在第一個“也”後斷開;兩個“猶”字又把前後兩個分句分開。(3)“口與躬違”與“心與迹忤”構成對偶,所以在“違”與“忤”後斷開。(4)“古之善讀書者”是長主語,所以斷開;“始乎博”與“終乎約”構成對偶,所以從中間斷開。(5)“沿流以溯源無不探也”與“明體以适用無不達也”構成對偶,所以在第一個 “也”後斷開;前後兩個“無”又構成對應關系,所以在兩個“無”前斷開。



語文掌握着孩子未來"何以為生"的主動權,還标榜着"生以為何"的價值觀。如果我的内容對您在語文知識方面有些幫助的話,感謝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