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周末參觀了一個古代科舉博物館,感觸頗多。
當下有高考,古代有科舉。
從古自今,中國人的命運就被考試改寫着。
科舉考試始于隋朝605年,終于清朝1905年,共經曆了1300年,成就了十萬進士大軍。
進士們是各個朝代的高知人才,中國的發展與他們息息相關。
下面這張表,是各個朝代的錄取情況。
1300年裡,十萬人之中,隻有六百人成為狀元,狀元可謂是真正的頂尖人才。
在曆朝曆代科舉考試中,開科數最多的是唐朝,錄取人數最多的是宋朝。
這兩個朝代文化繁榮,出現很多唐詩宋詞大家,也許和科舉考試有關吧?
科舉要經曆幾輪考試。
一個普通的古代讀書人,最初作為一名童生參加院士後取得生員資格。
生員再參加鄉試。
通過鄉試後成為舉人,中舉後就可以走仕途當官了。
大家都知道範進中舉的故事,他之所以會樂瘋了,是因為這個舉人的頭銜讓他徹底翻了身。從一無所有的窮書生,變成了資産豐厚的官老爺。
舉人才有資格繼續參加會試。通過會試考試的人成為貢士。
而貢士将會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即殿試。
通過殿試的人則取得進士的身份。進士的前三名是狀元、榜眼、探花。
現在你能理解為什麼古代人總愛起範進、史進之類的名字了吧。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代的考場吧。
古代的考場又叫貢院,幾乎每個省份都有。
考生都是單人考場,一人一個狹小的屋子。考生要在裡面生活幾天,獨立作答,吃飯睡覺。
古代考試不止是對人才學的驗證,對其體力和心智也是一種煎熬和考驗。
在這逼仄的空間裡,估計有密閉空間恐懼症的人是無法參加考試了。
這些圖片就是科舉考場。
在古代,普通人突破階層的途徑太有限了。
而科舉,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靠努力改變個人命運的機會。
所以,無數的讀書人對科舉考試如癡如醉,前仆後繼。
為了取得好成績,古人也是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
有雇傭槍手的,有賄賂考官的,但這些操作不僅花費巨大,風險也高。
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被牽扯在科舉作弊案中,從而終身不仕。和他一起被牽連的還有徐霞客的祖輩。
一些普通人采取更為經濟隐蔽的“打小抄”手段。
古代的小抄被稱為“夾帶”,就是字面的意思,将答案夾帶進入考場。
還有人将答案抄寫在自己的坎肩上,一件坎肩上居然能寫二十多萬字。
夾帶上的字都很小,也很難辨認,視力不好的人隻能望字興歎了。
考場上的試卷就是考生作答的文章,沒有其他題型。
書寫的好壞曾經直接影響考試成績。
批卷的人會仔細圈看每一個字。
為了進一步防範在科舉考試中出現的官場腐敗情況,到了宋真宗時期,皇帝趙恒還下令設置了謄錄院。
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考官憑借謄抄副本評卷。此種作法,就是“易書”。
考生有了更加公平的競争環境。
古人的四大人生喜事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無數的讀書人,一生都在追求金榜題名的高光時刻。
如果天資聰穎,即可少年得志。
據專家考證,古代最年輕的狀元隻有十七歲,是唐朝的莫宣卿。
更多的人隻能依靠辛辛苦苦數十年寒窗苦讀,才能取得功名。
著名的科舉狂人範進,是在五十四歲時才中了舉人,而當時社會的人均壽命才四十多歲。
下圖是清朝張謇的“錄取通知書”,他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
人中翹楚的他成就很大,是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也是“江蘇五才子”之一。
最後,再來看看金榜題名到底是什麼樣的吧。
其實,人生經曆的每一件事都像在做考試題。
有會的,有不會的;有難的,有容易的;
也還會有一些絞盡腦汁也無法解開的題......
希望在人生的考場上,每個人都能榜上有名,得償所願。
孔子說教育在于育人,學業居然是有餘力而為的事,隻能排在末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