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晚飯為什麼漲秤了?來源:北京青年報 自從把減肥列入人生計劃,栗軒每次吃飯都會帶上一台電子秤,計算食物熱量精确到克;為了走出失敗戀愛的陰影,Jojo設計了一套情感量化體系,幫她發現感情中真正的需求;剛剛工作的L參加了100天閱讀自律營,今天她看完了《成為可怕的自律人》,在豆瓣上标記:這是今年看過的(第)23本書,距離目标還差7本……,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不吃晚飯為什麼漲秤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北京青年報
自從把減肥列入人生計劃,栗軒每次吃飯都會帶上一台電子秤,計算食物熱量精确到克;為了走出失敗戀愛的陰影,Jojo設計了一套情感量化體系,幫她發現感情中真正的需求;剛剛工作的L參加了100天閱讀自律營,今天她看完了《成為可怕的自律人》,在豆瓣上标記:這是今年看過的(第)23本書,距離目标還差7本……
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把生活數字化,并把這種新方式命名為“量化生活”。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時間管理讓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帶來了哲學方面的讨論: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徹底量化?
人生不該虛度,可人生必須量化嗎?
量化生活
健康監測精準作息
數值影響行動和心情
其實,“量化生活”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07年,由《連線》雜志編輯加裡·沃爾夫和凱文·凱利提出,并給出定義:一場(在)個人日常生活中(通過)用輸入、狀态和表現這樣的參數,将科學技術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術革命。
“量化生活”核心在于将生活數字化,把目标用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便更加強化自我認知。借由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借助工具,将自己的行為轉化成精準的數據,踐行健康量化管理。
“我現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環看睡眠時間。”李小姐說,她每晚都戴着監測睡眠的手環睡覺。入睡時間、深睡時長、睡眠周期、心率血氧,這些數值的量化會影響她的行動和心情。
“看到前一天入睡時間早,我心情會很好,感覺一天都有精神;如果看到晚上1點鐘才入睡,隻睡6個小時,會覺得自己沒睡夠,悔恨自己怎麼這麼晚才睡。”現在,小李越來越在意睡眠評分,“純粹是為了了解自己”。
三年前,白鶴擁有智能運動手表之後,開始更精準地監測自己的運動表現。一次,白鶴在戶外騎行中忘記開運動手表,沒有數據的反饋,讓她頓覺“白騎了”。智能手表有一項“合環提醒”:給自己設定運動計劃,手表會為她計算每天是否達标,達标後,手表會顯示圓滿合環。為确保合環,每天睡前,白鶴會戴着手表在屋子裡溜達一會兒。
自從把減重作為目标後,栗軒開始了每天1500千卡的“食物修行”。這套方案,來自于栗軒精确的體重管理計劃,他計算自己的BMI值(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以我177cm的身高,我的BMI始終遊走在合格的邊緣,但凡晚上多吃一點,BMI就會飚過24。”
為了進行體重管理,栗軒報名了三甲醫院科學減肥知識分享課,“醫生系統講解了減重的底層邏輯——熱量缺口,即熱量攝入小于熱量消耗。”第二天,他計算了一天吃掉食物熱量和運動消耗,“根據能量缺口理論,我應該日均減少500千卡的熱量攝入。每天保持1500千卡熱量,體重才能緩慢而穩定地下降。”之後的100天,他開始了每日1500千卡的“熱量修行”,并開始每一餐都會把食物稱重,精準計量自己的每餐熱量攝入,在健康監測App上記錄,規劃1500千卡在三餐内的分配。
為了精确計算自己的熱量攝入,栗軒每天帶着食物秤去吃飯,成為了食堂一景:用餐盤盛完所有的飯菜之後,先稱總重量,然後逐一稱量,記錄食物對應的熱量:雞腿、米飯這些比較好單獨測量的飯菜就精準記下來。而那些不好稱量的湯湯水水,他則在全部吃完後,把剩菜和空盤一起稱重,“這樣剛才測量的總重量減去剩下的重量,就是這頓飯的重量。根據分量估一下,再記錄到App裡算熱量。”
三個月裡,他基本做到了飯不離秤,最終減掉了5公斤體重。“因為隻有在精确的基礎上,你才能擁有對減重整體進程的掌控,并獲得相應的正反饋。”栗軒說。
量化時間
避免消耗遠離焦慮
尋求時間利用率最大化
時間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量化刻度,但也最易被忽視。
9年前,剛從知名院校碩士畢業的潘宇寬,因為缺少量化時間的科學自律方案,總覺得自己處在焦慮不安中:“找不到值得去做的事情,每天除了上下班,不知道該用自己的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情。”
後來他開始系統鑽研國内外時間管理著作,持續踐行、優化、改進,并系統記錄每日時間開銷,優化自己下班後的時間管理,嘗試各種方法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量化自己的時間和人生目标。
如今,他能精确到将每周工作的80個小時“五五開”分配:各分配40個小時給本職工作和副業,他的副業正是一名時間管理訓練教練,在公衆号上寫文章、做直播、開自律營,幫助更多人管理時間和人生方向。精細時間管理後,宇寬至今已輸出關于時間管理的内容有42萬字,還有近2000條視頻。
“對于拖延症,很多學員都想知道怎麼能高效利用時間。”潘宇寬表示,把生活量化之後,效率、效能這樣的物理或金融概念,常常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他說自己常談到一句話,“如果把每天的86400秒看做資産,我們應當去追求持之以恒的幸福和快樂,而不是刷視頻、刷社交網站這種三分鐘的及時享樂。”
具體如何做,他為學員給出了重點指導思想:先設定人生大目标,再把它拆解安排到每天的日常生活裡。他建議,把一開始的難度降到最低,從每天15分鐘開始踐行。
潘宇寬認為,計劃要為結果服務,“結果導向非常重要——你的目标可以是家庭生活、個人提升、生意業務、興趣培養,找到一個最契合你的方向,去實現你的利益最大化。”
他為有志于進行時間管理的同學開設了自律營。本質上,他想做的并不是簡單地監督别人打卡,或者指定量化計劃,而是幫助大家厘清人生目标,“時間管理因人而異,不要為了量化而量化,要根據自己目标的時間顆粒度進行計劃。”
潘宇寬見過有學員一天隻睡4小時,把每天的日程精确到每小時,毫無喘息時間,晚上12點再複盤幾千字的内容之後,更加感到疲憊,“早睡早起固然是好的轉變開端,但自律不止有早睡早起,應該多思考怎樣尋求時間利用率最大化,從而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量化情感
走出低沉拒絕戀愛腦
直面自己的需求為情感找答案
Jojo的上一段戀愛談得很疲憊,她不明白,跟當初那麼喜歡的人談戀愛,為什麼會讓自己精疲力盡。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Jojo設計了一套情感量化體系。
Jojo的本職工作是用戶體驗設計,“我的工作習慣就是先從用戶需求分析,所以就嘗試去概括了一下自己的需求。”Jojo在理性分析了自己的情感經曆後,整理出一份感情打分模型。在這份百分制模型中,主觀的喜歡程度和理性的個人需求各占50分。個人需求也進行了兩級劃分,情感需求、生理需求、物質需求分别占據30分、10分和10分;情感需求中,日常陪伴為8分,伴侶給予的安全感為10分,雙方對這份感情的信心占12分。
如果能直面自己的需求,感情中的許多委屈也許就有了具體的答案。
Jojo和前男友還在一起時,對方經常會出去和朋友喝酒,Jojo經常要等到夜裡兩三點才有5分鐘的通話時間,對方匆匆說了晚安就去睡覺,“類似的例子有很多”。
Jojo曾為前男友打分:陪伴4分,安全感5分,信心3分。生理需求5分,物質5分,盡管喜歡有45分,但整體加總隻有67分。
“該走的人和該挂的科一樣,保不住。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打了一次分,沒及格。最終我下了決心,分手。”Jojo說。
當需求以量化形式展現出來後,她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情感:“之前一直靠心動維持着的戀愛,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Jojo說,情感需求包括陪伴、安全感,這些在這段感情裡都沒有被滿足;因為異地,擁抱等生理需求也無法滿足。總結來說就是,喜歡得不到回饋、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即使再喜歡,也隻是内耗,非常累,“所以最後我說了分手”。
這種給心動的對象打分量化情感的方式,或許能讓戀愛決策更加理性。不過,感情真的可以量化嗎?Jojo進一步解釋說:“說到底,量化情感的意義是讓當事人更明确自己想要什麼,不是一心動就不管不顧——因為心動和戀愛是兩回事兒,需求明确後,更有助于節約精力和時間。”
不要以為将感情和需求理性量化是女生的專屬,一些男生也在本能地進行情感量化。
“有個朋友,他最後選擇和一個他并不喜歡的女生結婚,因為那個女孩能夠給他提供情緒價值、生理價值。他能很明确指出另一半的好:她能時刻包容他、理解他,為他做飯等等。”Jojo覺得,在情感裡,男生更理性,更擅長量化。
反思
量化人生 更有安全感還是困于理性?
要實現全方位的量化生活,需要持續追蹤。有網友曬出自己的“量化人生”功課:用蘋果系統上的時間追蹤軟件做比較粗的學習時間記錄;然後通過印象筆記中的電子手賬五色标記全天時間軸;每天睡前複盤花費30分鐘左右,每月簡單做月複盤。該網友表示:“雖然有點繁瑣,但過一段日子回頭看仿佛可以一下子回憶起當天在做什麼。”
當然,也有人提出疑問,目标導向和精細管理,究竟是讓年輕人更有安全感,還是會被理性困住?
“我認為年輕人選擇量化人生總體來說是一件好事。這表示年輕人都有自己大緻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并且願意為完成目标去找方法,去思考和行動,這比沒有目标或者盲目努力好多了。”網友@休眠的火山說,之前她準備留學,定好了目标院校和專業後,就去搜集申請到這個項目需要達到的各方面指标:GPA 、雅思、實習經曆、科研項目經曆等等,然後安排這些事情在約一年内完成的先後順序,最後再挨個擊破,如今順利申請到自己心儀的學校。
這是她打勝仗的經驗。在她看來,自律是一種生活态度,“量化就是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選擇使用的工具,幫助我更高效科學地掌控生活。” 網友@休眠的火山說。
不過,曾在哲學專業攻讀博士的毛欣欣對量化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其實量化是一個更接近于工具的手段,現在大家用更接近于統計學的标準,不斷用更精确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徑。”
在她看來,有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但量化的方法隻是通向目标的途徑之一,“關鍵看量化所服務的目标,是不是一個人真正想要的。量化本身并不是目的。”
“某種程度上,大部分人在使用工具的時候很容易被工具反向掌控。”在毛欣欣看來,過度精确與理性,也會造成另一個後果——個體感受的遲鈍。現在大家過度依賴用外部标準數據量化自己,依賴所謂的理性化、數據化,逐漸“放棄”依賴自身的感覺,數據化人生會造成一種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錯覺,讓人喪失本能的感覺。
量化無疑讓生活高效與精準,但在人生與哲學層面,量化人生的精密,也對傳統生活方式提出了挑戰。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本,“遠觀山色,近觀人情,中觀自己”的中國傳統生活方式,顯然是難以被量化的。那麼,在科學和理性主導的世界裡,人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以及對價值的追求,是否也應該一并交給科學理性來量化呢?
“面對人的全面數據化,我們也需要再次從哲學上反思,人的本質是什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在《“數據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與人生》一文中提到,雖然人的數據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服務與管理的高效、精準,但這也意味着很多時候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獨特體驗與豐富境遇的生命,而是被簡單粗暴量化的對象,或者無差異化計算的數字,“以人為本”可能會逐步轉向“以數字為本”……與人相關的數據維度的不斷豐富,并不意味着數據對人的反映是完整的,也不意味着人的一切都可以由數據塑造,仍然有一些人的本質屬性,無法變成數據,或者不應該成為數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