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鄭光祖的雜劇《倩女離魂》,改編自唐朝的傳奇《離魂記》,電影《倩女幽魂》的名字應當也受到了《倩女離魂》的啟發。在鐘嗣成的《錄鬼簿》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幅關于鄭光祖身世的白描:一個老頭兒,做過小吏。人很古闆又慢熱得很,有幾個朋友。戲子圈也多少都知道他一點,也活了挺大年紀,最後在杭州去世。這樣一個平頭文人乍看也沒什麼了不起,當然,這段評價緊要的地方在最後那八個字“名香天下,聲振閨閣”。我們都知道,鐘嗣成可是一支毒筆,手忒緊,大部分人在他的《錄鬼簿》中也隻有幾行簡要的文字,卻是給了鄭光祖這樣高的評價,可以見出鄭光祖有多厲害了。
《倩女離魂》的作者鄭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離魂》也和《拜月亭記》《西廂記》《牆頭馬上》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劇。講述了一個和《倩女幽魂》一樣動人的愛情故事。秀才王文舉與張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早離世,倩女的母親便有悔婚的打算,借口說隻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但是沒想到,倩女可以說是對王文舉一見鐘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倩女在柳亭送别之後,因為思念王文舉,她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随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但是王文舉卻不知道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嶽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倩女離魂》中的張倩女的母親李夫人可以說是封建大家長的典範了。她嫌貧愛富,一句“俺家三輩不招白衣秀士”将她的門第觀念以及追求家族利益的企圖暴露的一清二楚。在王文舉還是一個窮秀才的時候,狠心拆散了王文舉和自己的女兒張倩女這一對有情人,在王文舉得了狀元回鄉之後,又對他抱有極大的熱情,這也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戲劇、影視作品中的大家長的典型形象了。
最重要也最鮮明的一個人物形象是張倩女——也就是我們的女主角。她同樣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熠熠生輝的人物形象,她擁有中國傳統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質,但是她的精神卻又沒有受到傳統文化的摧殘。在她的身上,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她對愛情的執着的渴望與追求。從先秦發展到元代,青年之間的婚姻關系其實在漸漸與愛情這一人類原始情感脫離開來。從先秦時期的民歌《詩經》中我們能看到不少關于青年男女之間互訴衷腸互生情愫之後才有了婚姻的詩句,這個時期的婚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關乎人類的本性情感的結合。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和生産力的發展,以及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在滿足了最基礎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後,人的追求漸漸豐富了起來,很多時候人的欲念會去禁锢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如到了元朝時期,婚姻關系的締結不再僅僅關系到青年男女兩人之間的情感問題,而是關于兩個家族之間的利益關系的重組。《倩女離魂》中張倩女父輩與王文舉父輩對他們的指腹為婚,實際上就是通過姻親關系來鞏固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的體現,而在王文舉父輩離世之後,這種利益關系随之崩塌,這場婚約也就随之瓦解,李夫人讓王文舉與倩女以兄妹相稱實際上就是對這場婚約的拒絕,希望王文舉入仕之後再來求娶也是拒絕的借口,同樣也是給自己留了一個後路,也是在尋求新的利益關系。而張倩女在見到王生之後這種立即陷入戀愛的狀态,和為了愛情抛棄掉一切的行為,以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似乎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一個“針指女工,飲食茶水,無所不會”的,卻同樣也是一個整日隻與這些女工為伴的女子來說,對一個與其相貌才品皆般配的男子動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也是在中國傳統女性心中埋藏了數百年的心動與叛逆爆發出來的導火索,她幾乎是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了這一個男子身上,把他看作是帶自己脫離這數百年火海的唯一救世主,才會有那樣堅定的叛逆的意志。而這也正是對我們所要歌頌的人類最純潔最本真的情感的追求。
許多人在閱讀過《倩女離魂》之後,會覺得王文舉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渣男”,當然我也是這樣想的,如此優秀的倩女卻愛上了渣男王文舉确實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麼《倩女離魂》這個故事是古代文人主觀上的一廂情願嗎?
作者鄭光祖本身作為知識分子,絕不會去有意刻畫知識分子的負面形象,但是劇中的王文舉确實是有着明顯的性格缺陷的,他暴劣、不堅定、貪慕名利。如果張倩女的魂魄沒有跟着王文舉進京的話,說不定王文舉就和許多古典戲劇中的負心文人一樣,得了狀元便抛棄自己在家的糟糠之妻,早就忘了一直在家等着他的張倩女。
但是,王文舉越暴烈,倩女的性格便越能夠在一次又一次與王文舉的沖突中得到升華,王文舉的動搖正好襯托出倩女的執着,王文舉的無情也恰恰突出了倩女的癡情。這樣的寫法也豐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非但不是敗筆,而正是作者高明巧妙的點睛之筆。
張倩女所以能在愛情危機之際作出驚人之舉, 完全是出于生命中一股奔湧不息的熱情的催化, 是燃燒着的愛情本身的活躍,由是開辟了橫跨生死的無限愛情宇宙, 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創造了愛情的奇觀。《倩女離魂》是對愛情的熱烈頌歌,是對自由的無限向往,是對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是對封建禮教的腐朽和虛僞性的揭露,是對壓抑人性的封建禮法的抨擊,是女性意識的覺醒。
當然作品最後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張倩女在反抗過後仍然回到了封建大家族之中去尋找認同感,這也是受制于時代的反封建意識的局限性所在,同樣也是作者鄭光祖所處的男權社會的影子,倩女最終仍是歸于家庭,歸于那個怯懦的曾威逼自己、懷疑自己甚至要殺了自己的男子,她沒能跳脫出來。這甚至也是在我們當下女性解放時依然會面臨的問題。
作者:戈世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