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崇祯的多疑,幾乎是明朝末年所有人共知的事實。崇祯多疑體現在多方面,比如朝中的内閣首輔大臣連續換上好幾十個,甚至對于很多官員也是愛答不理,對于某些大臣在任用他們的時候往往會旁敲側擊去看一下他們在做什麼。簡而言之,崇祯似乎犯了疑心病。可是崇祯在多疑的過程中一直在信任的一個人,而且對于這個人是無比信任,甚至願意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給他,那個人就是楊嗣昌。楊嗣昌究竟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楊嗣昌又在做着怎樣的努力?為什麼一個不起眼的楊嗣昌能夠讓崇祯願意相信他,并且願意把整個大明江山都托付給他呢?讓我們揭開曆史的迷霧,細細的窺探一下吧。
崇祯的混亂歲月
明朝的皇帝有很多,可是真正落難的皇帝或者活的比較慘的皇帝隻有兩位,第一位是朱允炆,第二位是崇祯。相比較而言這兩位皇帝還是有區别的,朱允炆是明顯沒事找事,希望借助削藩來提高自己的皇權,結果沒有想到削來削去,反而把自己給削下去了。相比較而言崇祯的麻煩,絕大多數是外在無形之中給自己添加的,無論天災人禍、無論是内憂外患,似乎在崇祯當上皇帝的第一天開始,整個明朝就已經走向了下坡路,而且下坡路走的極快,崇祯即便雇了十輛馬車,也沒有把這個明朝給拉回來。
在具體回顧崇祯年間到亡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崇祯年間的災荒有多少。
災荒一: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一直持續到公元1638年,先後經曆了11年的時間,整個陝北地區都處在旱災的狀态。
災荒二:崇祯13年到崇祯14年的時候,絕大多數省份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災荒,而且以北方災荒為重。
災荒三:崇祯元年到崇祯17年,有将近8個年頭,浙江都有水災。而根據浙江巡撫以及當地的縣志來看,崇祯四年發了大水,崇祯六年發了大水,崇祯八年發大水,所謂的發大水,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統統都給淹掉了。
災荒四:崇祯10年到崇祯13年的時候,山東以及山東之外的附屬地區通通發生了蝗災,而且這種蝗蟲非常奇特,它們就是東亞蝗蟲。
災荒五:伴随着水災和火災的發生瘟疫橫生,而這部分瘟疫發生的地域比較小,可是發生的情況比較急,這一點沒有辦法詳細介紹,屬于零零散散的瘟疫。
好了,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在崇祯治國的時候曾經發生過四種災難:分别是水災、旱災、蝗災和瘟疫。如果大家還記得康熙微服私訪記當中的一個鏡頭的話,就不難理解:僅單純是南方發生水災或者北方發生旱災,整個朝廷就需要動辄多少多少人一起合作,才能夠把這樣的災情抵消下去。
同樣的問題來了,再崇祯執政年間,南方澇災、北方旱災、山東蟲災以及各地的瘟疫,當這些事情統統聚在一起的時候,崇祯即便一個人變成八個人,也回天乏術了。
更加悲慘的是,北方旱災照樣收稅租,南方水災照樣收稅租,山東蝗災照樣收稅租,甚至有些人已經去世了,也依然對他們收稅。為什麼呢?因為整個朝廷沒錢了。
當朝廷沒錢的時候,士兵發生兵變;當朝廷沒錢的時候,百姓會發生叛亂。于是一場民間的騷亂和軍隊的嘩變通通彙聚在了一起,我們稱之為流民。在崇祯年間的流民,絕對意義上是跨區域跨省份的,動辄就幾十萬的流民一起浩浩蕩蕩的進行搶劫,或者直接去官府縣衙,而我們稱之為這一場叛亂是災荒之後的戰亂。
當然針對于境内的流民的同時,北方的滿族人似乎也在慢慢崛起,在不久之後滿族人将會給崇祯緻命一擊,并且配合着流民,讓崇祯活的上吊了。隻不過鑒于文章篇幅有限,對于滿族的發展以及是如何崛起的,我們暫且不在探讨,單純的來看一看境内的流民,以及楊嗣昌對于流民的态度和崇祯對于楊嗣昌的态度。
楊嗣昌才華乍現楊嗣昌可以說是跨越了多個朝代,而且楊嗣昌真正成為進士的時候是在明朝萬曆38年,明朝萬曆38年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這個時候的楊嗣昌才22歲。如果我們讀過一篇小學文章,那篇文章叫做範進中舉的話,就不難理解,楊嗣昌簡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請注意這樣介紹楊嗣昌,并不是單純的為了描述他的天才,更多的是天才背後的故事:楊嗣昌是一個文臣。接下來一段叙述的過程中,我們将會發現楊嗣昌是怎樣從文臣一步一步的變成了武将,而楊嗣昌的背後又究竟有着怎樣的政治支持?楊嗣昌的初步發展
每一個人的發展曆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在封建王朝當中任何一個官職的升遷和調用,都需要面對着諸多的競争壓力以及諸多的人才比較。隻不過對于這一切,楊嗣昌可以統統忽略不計,因為楊嗣昌本身的能力,以及他本身對于朝廷發展的貢獻而言,就已經決定了他絕對是一個不可一世的人才。
換句話來說,楊嗣昌在步入仕途,沒有幾年就已經成為了大學士。他的官職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即便我不說大家也能夠知曉一二,這樣的一個官職,絕對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就可以随便來擔任的,而楊嗣昌從一位普通的進士成為大學士,隻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
沒錯,既然步入仕途,楊嗣昌就有自己的發展方向,最開始的時候擔任杭州府的教授,慢慢的變成了南京國子監博士。在這裡需一點:在當時整個明王朝的統治時期裡面,北京和南京兩個城市盡管相隔甚遠,可是卻有着某種秘密聯系,一般在皇子沒有當皇帝之前都是需要在南京等着的。
隻有當這位皇帝去世了,下一位皇子想要成為皇帝的時候,才會從南京趕緊馬不停蹄的趕過來。一番吊喪之後直接擔任皇帝,可以說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南京所擁有的政治地位隻是單純的比北京低了那麼一點點而已(僅僅是政治,不涉及經濟和軍事)。
在之後的日子裡,楊嗣昌先後擔任了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和禮部尚書,最後掌握兵權。
隻不過緊随其後的便是那位非常著名的大太監魏忠賢執政,在魏忠賢執政的過程中,雙方之間的關系不和,而楊嗣昌為了能夠和魏忠賢劃清界限,更多的是不再聽從魏忠賢的号召主動辭職,這一辭就是許多年,在若幹年之後崇祯當上皇帝的時候又把楊嗣昌給請了過來。
經過短暫的離職之後,整個明朝的朝廷已經絕對不是楊嗣昌離開之前的那個朝廷了,在楊嗣昌離開之前,盡管整個朝堂之上有大太監魏忠賢,并且這個人似乎無話不說,可是整個朝廷上面的風氣還算可以,畢竟有一部分人有了自己的理念。
可是通過魏忠賢這樣來回折騰了幾年之後,整個明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廷中的絕大多數臣子都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初衷,并且他們更多的是偏向于魏忠賢或者更多的是學習魏忠賢的為人處世、行事作風,遇到事情能退就往後退,絕對不擔着。
整個朝廷的風氣已經與之前相比形成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在這天翻地覆的變化當中,楊嗣昌也明白為什麼崇祯會把自己再次叫過來,因為朝廷之上真的沒有人再繼續幹活了。
崇祯的信任我們将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通過一個小小的事件案例進行詳細分析,來看一看崇祯皇帝究竟是怎樣信任楊嗣昌的。
崇祯年間,由于南方的流民以及北方敵人的成長,整個明王朝已經呈現出一個拆東牆補西牆,拆西牆補東牆的情況。而針對于這樣的一種情況,崇祯皇帝面臨着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與北方的滿清勢力達成友好聯盟,而且在擁有聯盟的前提之下,讓滿清幫助自己出兵,讨伐境内的流民。第二種選擇就是通過自己的力量既把滿清打垮,又把流民打垮。
崇祯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隻能選擇第一種方法,因為整個明王朝已經落魄不堪,就如同一個被蟲子蛀了的樹木一樣,輕輕一推就倒下了,在這種前提之下根本沒有能力兩面作戰。
可是當崇祯把自己的這個想法和建議提出來之後,滿朝文武大臣都在反對,因為滿朝文武大臣都很明白,如果向北方的蠻夷之人投降的話或者談一些有好條約和南北宋又有什麼區别?
在這些書呆子以及某些人盲目自大的前提之下,徹底把崇祯最後一條退路給堵死了,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楊嗣昌提出了與崇祯完全相符合的戰略戰役,那就是與北方滿清和好與此同時,集中所有的兵力去對付流民。先搞定一邊,再搞定另一。
可是楊嗣昌剛剛把這個想法講出來之後,就遭到了諸多大臣的反對,這些臣子們紛紛诋毀楊嗣昌,并且把他之前做過的所有錯誤的事情統統拿出來。
可以說一時之間楊嗣昌已經犯了衆怒,而在這衆怒之下,更多的是臣子們對于楊嗣昌和崇祯之間關系的眼紅,可即便在這樣的一種前提之下,即便在滿朝的臣子們反對楊嗣昌,并且去說他有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甚至說他反叛等等諸多的流言蜚語,崇祯皇帝對于這一切通通都是兩耳不聞。
這是一個極其不簡單的舉動,要知道當年袁崇煥死的時候,往往就是因為一些太監無中生有說袁崇煥可能有反叛之心,而崇祯又從雙方之間的談話之中感覺到了危險,所以把袁崇煥直接滅掉了。
可同樣的問題出現在楊嗣昌這一邊,楊嗣昌似乎比當初的袁崇煥的聲勢還要上,而楊嗣昌所擁有的兵權比袁崇煥還要多,而楊嗣昌所受的流言蜚語以及各種污蔑比袁崇煥還要多,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崇祯竟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相信楊嗣昌,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崇祯明白:到目前為止,所有的臣子似乎都已經靠不住了,他們除了會打口水仗之外,其餘的事情好像都不會做,而且也不願意去做。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除了自己心中罵罵娘并且将兵權、将權一股腦的給楊嗣昌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退路可以走了。
與此同時,整個明朝相比較而言,權力最大的一個将軍即将出現,楊嗣昌同時擔任着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這兩個官職在曆朝曆代來說很少有一個人同時能夠兼任的。為什麼所有的皇帝都非常忌憚這一點?為什麼所有的皇帝甯願以把兩個權利分開,也不願意将這兩個權利同時放在一個臣子身上?
原因很簡單,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概括:兵部尚書的權利和吏部尚書的權力合在一起的話,那麼這個人想推翻皇權,想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和帝王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而崇祯不怕,因為崇祯明白楊嗣昌絕對不會反叛,當崇祯把所有的權利統統給楊嗣昌的同時,楊嗣昌有了另一個稱号叫:丞相。沒錯,盡管從明朝朱元璋開始丞相制度就已經斷絕了,而且内閣大學士的地位已經成為了替代丞相的不二人選,可是楊嗣昌時代丞相說的是手中的權力成為幾乎是僅次于皇帝的無上存在,而針對于這種無上存在,臣子們稱呼他為丞相似乎也不為過。
楊嗣昌的回報
皇帝既然信任自己,那麼自己就得抹足了力氣使勁的幹活,事實上楊嗣昌對于整個明王朝的回報足以對得起崇祯,隻不過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不具備,楊嗣昌僅僅是減緩了明朝滅亡的速度,而沒有解決了明朝的危機。
好了,接下來我們需要講到的就是整個明朝末期最大的戰略戰役,這場戰役叫做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比較知名的戰役有兩個人用過:一個是楊嗣昌,另一個人就是韓信。隻不過相比于楊嗣昌而言,韓信似乎更加的用兵如神,在韓信的思想認知當中也從來沒有失敗這兩個字,他通過十面埋伏當中的一個小缺口,竟然活生生的把項羽逼到了絕境,并且讓他自刎而亡。
可惜的是韓信并不是楊嗣昌,楊嗣昌也不是很信,楊嗣昌從一位文臣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武将,本身就有一定的悲劇可言,而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楊嗣昌所提出的計劃的确十分宏偉,可是這套計劃距離成功差一步,也僅僅隻差一步而已。
我們簡要描述一下什麼叫十面埋伏呢?十面埋伏主要涉及到了整個明朝腹地的絕大多數省份,楊嗣昌的計劃是通過陝西、河南、湖廣、江北四個地方作為東西南北的四大方略。與此同時,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這六個地方作為輔助存在而相互協調。十面埋伏就是從這十個地方出兵進行圍剿,至于其中具體的圍剿步驟以及圍剿的過程,我們不再闡述。單純的說一下最終結果吧:十面埋伏的最終結果是李自成遭遇伏擊,并且最終隻有17個人願意跟着李自成一起逃到深山野林之中。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十面埋伏已經成功了,因為此時李自成的所有勢力統統消失殆盡,而且李自成似乎隻剩下17個人,可是問題的關鍵就出現在這17個人當中,因為誰也沒有想到,在未來的某一個年月裡面,李自成将會帶着這17個人卷土重來,而那個時候整個明王朝已經沒有任何還手之力了。
十面埋伏表面是成功了,但是背後有着巨大的隐患,所以說這是一次并不徹底的表面上看起來成功,其實很失敗的一次圍剿,因為此次圍剿已經耗費了明朝大多的精力,而沒有将李自成等這些頂尖人物統統趕盡殺絕的話,留下來的後患是無窮的。
可是對于楊嗣昌而言,這些似乎并不足為慮,因為此時的明朝面臨着一個更大的危機,沒錯,滿清開始進攻了。
整個明朝就如同一面牆一樣,牆裡面有敵人,牆外面也有敵人,牆裡面和牆外面輪流推大明王朝,明朝即便是鐵打的身子也頂不住,在滿清與明朝進行的系列進攻當中崇祯再也頂不住了,直接把楊嗣昌調了回來。
再之後滿清退出,流民再一次登場,隻不過這次登場的并不是李自成,而是張獻忠。相比于李自成而言,張獻忠最大的優勢在于跑路,他幾乎在所有的絕境當中都能夠跑得很快,而且跑得很遠,與此同時,楊嗣昌為了彌補自己之前的過錯,或者說為了更多的包攬朝廷的責任,迫不得已的展開了對張獻忠的圍追堵截。
而在這次圍追堵截當中,楊嗣昌耗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最終功虧一篑。而自己也在這頻繁的戰役當中,把自己的所有能量統統耗盡,不久之後累死沙場。
沒錯,這就是事實楊嗣昌有能力嗎?沒錯,楊嗣昌非常有能力,但是楊嗣昌的能力并不是武功,也不是他的謀略,而是他的方位。
我們大家經常能夠看到下象棋的,象棋之人往往需要考慮的是在三步之後,對方如何對自己進行進攻或者說自己的任何一個棋子往前走一步都需要預料到最後兩步該怎樣走,隻有這樣才能夠成為象棋高手。但是傳說當中有絕頂的象棋高手,他們每下一步都是為了未來十步、二十步甚至三十步做鋪墊,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超脫絕世的存在。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這樣的一個類比安排在整個明朝末年的話,就會發現楊嗣昌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因為他的每一次戰役、每一次謀略都是為了謀劃一盤大棋,而這盤大棋就是十面埋伏。
事實證明楊嗣昌的能力也好,楊嗣昌本人的水準也好,都處在那個年代的巅峰狀态,楊嗣昌的去世對于整個明朝而言損失極大。同樣的問題來了,為什麼崇祯如此的信賴楊嗣昌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整個明朝末年的時候風氣已經變化了,我們前面已經講到過絕大多數臣子都是吃飯可以,幹活不可以,在這樣的一種風氣的影響之下,好多臣子在朝廷上或者在地方上,往往隻是屍位素餐,吃飯不幹活。
可是在如此多隻吃飯不幹活的臣子當中,有一位臣子幹活,而且幹的活非常多,他就是楊嗣昌。楊嗣昌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個人原因或者當時的朝廷原因而放棄對明王朝的拯救。
但無論如何,楊嗣昌終究是一個偉大的人,在那個年代裡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朝廷為了天下更為了自己的節氣,他付出了所有的一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