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日本長崎事件是什麼

日本長崎事件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4:41:51

日本長崎事件是什麼(日本媒體因為這個)1

一顆“毒丸”,喚醒了突然的自我。

這幾天,日本媒體在對華報道中,一反常态地出現了反美聲浪。

起源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1日發布了對日貿易談判的22項方針,22條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彙率”三部分,美國在三部分全都獅子大開口,提高了要價。

要價中還附加了“毒丸”條款:如果日本與(美國認為的)非市場經濟國家簽訂了自貿協定,未來日本若與美國簽訂了自貿協定,美國有權收回對日貿易的“優惠券”。

11月30日美國廢止北美貿易協定,與墨西哥、加拿大簽署的美墨加新貿易協議就是這麼幹的。這實際上是恢複到了殖民時代的“帝國優惠制”。

日本媒體發現,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2項方針是在給日本挖巨坑,一點也不友好。于是,不當美國經濟殖民地、加強與中國合作的呼聲這兩天就席卷了輿論場。

9月美日啟動貿易談判時安倍政府刻意營造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氣氛,蕩然無存。

日本輿論很少如此自我。面對美國,通常采取的都是“我說算你狠,善用無辜的眼神”的态度。

日本長崎事件是什麼(日本媒體因為這個)2

圖/新華社

這次為什麼憤怒了?

一、美國22條方針索取的日本給不了

美日貿易談判,是在特朗普要向日本征收鋼鐵稅和汽車稅的恫吓中于今年9月啟動的。從一開始,兩國設定的目标就不一樣。

美國的意圖是與日本的1 1談判,最終簽署美日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用1 1談判慢慢瓦解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是特朗普的既定策略。

1 1就是一對一,美國可以凸顯強勢。直接對全球自由貿易秩序下手是一對多,美國把握不大。

但日本沒有與美日簽訂自貿協議的意願,而是想把美國拉回TPP框架内。對于具體談判,日本也希望限制在“貨物貿易”領域内,意思意思就行了。

原因是形格勢禁之下,日本沒有那麼多紅包給美國。

比如農産品問題。日本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多,但組織勢力強大,足以影響政局。如果按美國意圖全面放開,幹不過美國的大農業。

日本長崎事件是什麼(日本媒體因為這個)3

美國某農場。 圖/新華社

又如藥品問題。日本剛剛成為全球第一個70歲老人占20%以上的國家,日本希望藥品降價以滿足需求。但美國希望美國藥廠在海外獲取高額利潤,在美國國内保持低價。雙方很難談到一起去。

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22 條方針把“服務貿易”和“彙率”也納入了談判内容裡,直逼日本底線。“毒丸”條款更是要把中日自貿談判的大門關上,讓日本失去中國市場。

所以,日本媒體這次不能不憤怒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二、美國22條方針是60多年肥皂劇的續演

假如一個肥皂劇放了60多年,換誰都煩。

美日貿易談判就像一部肥皂劇,斷斷續續放了60多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22條方針,隻是這部肥皂劇的續集。

這部肥皂劇的第一集,大約可以追溯到1956年。日本當時靠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作經濟支柱,因為棉紡産品價格低廉,在1955年對美出口成倍增長,引發美日第一場貿易摩擦。

當時日本完全為美國掌控,所以最終在美國壓力下,日本對出口棉紡産品自我限制。此後,日本制造就開始被反複按到地上摩擦。

1977年,美國為日本鋼鐵業設定最低價格限制。低于美國設定的價格底線就以反傾銷名義懲罰;

1982年,美國再度對日鋼鐵業出手,出台“鋼鐵綜合穩定法”,規定外國鋼鐵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不得高于20.2%;

日本長崎事件是什麼(日本媒體因為這個)4

圖/新華社

1987年,美國對日本半導體行業實施加征100%關稅的懲罰;

1993年,美國威脅用“超級301”條款對日本汽車加征100%關稅,兩國為此博弈了兩年。

回看一下劇情,從1956年以後,日本所有有競争力的産業,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美國的大棒。而且不是打一棒就算了,根據日本制造對美出口情況,隔幾年就要再揮動幾下。

國際金融危機後,為了美國汽車業,美國對日本再次出手,2010年因豐田汽車“召回門” 事件,把豐田章男叫到美國國會質詢,就是一例。

當然最有名的,是1985年美國聯合英、法、西德誘使日本簽署廣場協議。日本同意協助美國壓低彙價,以保證美國商品的競争力,當時的日本首相竹下登覺得幫助美元貶值20%就差不多了,不會太影響日本制造的競争力。但美國通過大量抛售美元讓美元貶值了50%,讓日元升值了100%以上。

貿易摩擦不是請客吃飯,不會講溫良恭儉讓,什麼市場原則、國家信用,在摩擦面前都不算事。

這是日本過去60多年與美國打交道得出的體驗。所以,美國這一次又來了,日本很容易辨認出套路。

三、看懂美國應對貿易摩擦的套招

提煉一下美日貿易摩擦60多年的戲碼是怎麼編的,套路是怎麼玩的,對于今天的中國是有借鑒意義的。

美國通常采取三路招數——

一是啟動國内法進行“長臂管理”。

國内法主要包括一般301條款、特别301條款和超級301條款,還有一些限制國外産業占據過大美國市場的專門法。

301條款本來是用于國内不公平貿易競争的,後來胳膊伸到了國外企業身上,而有的産業專門法,陳舊到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時代。不過美國經常拿出來讓人品。

二是制造輿論。

美國在與日本60多年的貿易博弈中,使用了不少輿論招數。

比如通過國會制造新聞,國會議員通常都願意顯示自己對選區經濟産業的關懷,所以發動國會議員向外施加壓力沒有成本。

又如在競争國人員文化交流方面下手。上世紀80年代,美國輿論一度盛行“日本來美留學生都是間諜”的說法。這種新聞,最近我們特别熟悉。隻不過是用到了中國赴美人員身上。

三是啟動政府間談判。

有貿易保護的法律體系加持,有輿論施壓後,美國通常就會啟動政府間談判,以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

這三招通常都能讓美國獲益。特别是在美日60多年的貿易博弈中,日本通常到了政府間談判的階段,就會先拖一拖,然後不得不讓步。

這是因為與美國相比,日本沒有什麼王牌可以打。調動行政和社會資源應對美國壓力的能力也相對較差。

但中國和日本不一樣。所以,當同樣的套路又出現時,你可以猜得到開頭,但别說你猜得到結尾。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王言虎 校對 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