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就像菜中的味精,數量少而作用大。由于用法衆多,且對語意有着重要影響,所以要想學好文言文就一定得學好虛詞,注意學習文言虛詞應該注意的要點。
清代學者劉淇在《助字辦略》中說:“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且夫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可見虛詞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和實詞相比,虛詞數量要少得多,它有以下四個特點:
其一,用法比實詞靈活。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用法或解釋,乃至分屬好幾類詞。
其二,使用頻率比實詞高。有些常用虛詞,在一篇中會出現多次。
其三,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通常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不同的意思,抒發不同的感情,表達不同的語氣。
其四,在漢語的發展曆史中,變化比實詞大。迄今隻有少數虛詞在白話的某些特定語句裡繼續使用,其餘大多數已經不用,或者被另說法代替,或者雖仍在使用,但是意義變了。
因此,确切了解并掌握文言虛詞、特别是常用的一些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對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好處。怎樣才能确切了解并掌握呢?除了多讀以增加感性認識外,下面提出應該注意的幾點,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分清虛實。
文言的虛詞實詞的分類,大體同白話一樣,所不同的是除了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歸入虛詞外,代詞一般也歸入虛詞。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實詞虛化而來,因此某個詞既可以是實詞,又可以是虛詞。例如《廉頗蔺相如列傳》中“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日”的“顧”,義為回頭,是動詞(實詞)“顧吾念之”的“顧”,義為“但”“不過”,是轉折連詞(虛詞)。(&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谏》)的“以”,義為“認為”,是動詞(實詞);“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基碑記》)中的“以”,義為“将”“把”,是介詞(虛詞)。學習時必須分清哪是實詞,哪是虛詞。
第二,辨明用法。
虛詞大都有多種用法,要根據它在句子裡的作用來确定。例如《石鐘山記》中“而長子邁将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解(饒州府屬的德興縣),是助詞;後句的“之”作“他”(代蘇邁)解,是代詞。另外,不同的虛詞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例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
第三,通曉古今。
要确切了解虛詞的作用,還應該與白話比較,了解它的變化,懂得它和白話中哪些詞哪些說法大體相當。變化的情況大緻有下列四種:
1.少數沿用下來。如“學然後知不足”(《學記三則》)的“然後”,今仍作“然後”。“使吾勇于就死也”(《與妻書》)的“于”(介詞,附着在動詞勇之後,介出另一個動詞,表示遇事不退縮,不推诿。例如:),今仍有“善于“敢于”等用法。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發語詞的“夫”“蓋”,起提頓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例如“所以”,在文言裡是表示原因或憑借的,現在則表示結果了,又如“也”,在文言裡作助詞用,表示陳述、判斷、停頓等語氣;在白話文裡則作副詞用,表示同樣、并行等意義。“雖”在文言裡既可作轉折連詞,相當于現在的“雖然”,如“衆數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也可用作假設連詞,相當于現在的“即使”,如“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在白話中,“雖”隻能作轉折連詞。
4.有的改用了别的詞。例如“于”字在文言裡能起多種介紹作用,現在則分别用“在”“向”“到”“對”“從”“同”“給″“比“被”等介詞代替。語氣助詞“矣”,現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嗎“呢”;結構助詞“之”,現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四注意特殊。
文言虛詞中還有一些特殊現象,要注意。
1.兼詞。兼詞是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于兩個不同的詞類。主要有以下幾個。“諸”放在句中時等于“之于”如“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時等于“之乎”,如“不識有諸?”(《齊桓晉文之事》)。“旃”,等于“之焉”(zhān勉~楊恽《報孫會宗書》:“願勉旃,毋多談。”希望你奮發有為;有時僅相當于代詞“之”《後漢書·張衡傳》:“天爵高懸,得之在命,或不速而自懷,或羨旃而不臻。”有時不招自來,有時羨而不達。)。“盍”,等于“何不”(《齊桓晉文之事》:“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叵”,等于“不可”。
2.虛詞連用。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有時是兩個詞連用(較多),有時是三個詞連用(較少)。用在句首的,如“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難》)這是三個歎詞連用.“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藉:假使,連詞; 第:僅僅,副詞;令:使,動詞),這是三個假設連詞連用。用在句末的,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左傳.崔杼弑齊莊公》)這是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兩個助詞連用的例頗多,從略。(嗚呼,亦盛矣哉!張溥《五人墓碑記》;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序》)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連用,不論是兩個或三個,重點總是在最後一個。
3.雙音單音。文言中有些原為兩個單音詞(有的兩個都是虛詞,有的一個是虛詞,另一個是實詞),發展到白話變為一個雙音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如果用現代語意去解釋就會錯。例如:“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說》的“于”是“在”,“是"指“捕蛇這件差事”,不同于白話的連詞“于是”。此外還有“無論”“可以”“從而"“其實”“雖然”等,都不要簡單地用現代語意去解釋.
[練習]
辨别下列各組句子裡相同的字,哪些是實詞,哪些是虛詞,并說明其詞類(如動詞助詞等)。
一
1.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不足,又顧而之他
二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欲呼張良與俱去
2.項王曰,“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
三
1.人問其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3.故治國無法則亂
四
1.乃僞為屋券
2.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3.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二、辨别下列句子各表達什麼語氣,其中的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哪個語氣詞。
1.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2.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3.此亡秦之續耳。
4.今而知皇上之真無權矣。
5.願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說明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分别屬于什麼詞類;在現代漢語中變成一個什麼詞。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不要說,〔更〕不必說)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3.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劉豫州外便無人可以用來抵擋曹操)
4.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5.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6.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