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曆來是生物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也是很多學生在做題中容易出錯的地方,由于其具有思維跨度大、綜合性強、題目靈活多變等特點,常結合圖形出題,能充分體現高考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因而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現就這一部分内容做一下分析整合,幫助學生走出困惑。
1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圖像的識别的誤區
1、染色體數目的确定
染色體形态可分為單線型和雙線型(如下圖),當染色體複制完成後,就有單線型變為雙線型,無論哪一種形态,染色體的數目都等于着絲點的個數。隻要數清着絲點的個數,染色體的個數就知道了。
2、同源染色體的确定
很多同學對于圖像的判斷錯誤就是由于不知道怎樣去判斷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的判斷依據下面幾點:
①形态相同,即染色體上的着絲點的位置相同。
②大小相同,即兩條染色體的長度相同。
③來源不同,即一條來源于父方,一條來源于母方(通常用不同的顔色來表示)。
④能夠配對,即在細胞内成對存在。對常染色體而言,隻有當這四點同時滿足時細胞中才含有同源染色體。
但應注意:姐妹染色單體經着絲點分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不是同源染色體,而是相同染色體。
2
聯系圖像應明确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
各時期的特點如下表
各時期的圖像如下圖
3
細化圖像判斷方法
4
與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圖像相關的題型
1、一般圖像識别問題----利用上面的識别方法即可
例1:下圖是某種動物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部分圖,據圖回答問題:
按先後順序把有關有絲分裂圖的号碼排列起來________;按順序把有關減數分裂圖的号碼排列起來________
解析:此類題目對于學生來說是圖像題中最難得分的,學生不僅要把各個圖像準确的識别出,而且還要把它們按正确的順序排列起來,隻要其中一個序号排錯,這一步就不得分。根據上面的視圖方法可得:
①是減Ⅰ前期,②是有絲中期,③是減Ⅰ中期,④是減Ⅱ中期,⑤是有絲後期⑥是有絲後期,⑦是有絲後期,⑧是減Ⅰ後期,⑨是減Ⅱ後期,⑩是減Ⅱ前期?是精細胞 ?有絲前期?
因此,有絲分裂順序為:②⑤⑥⑦;減數分裂順序為:①③⑧⑩④⑨
例2:如右圖所示是什麼時期的分裂圖像
解析:此圖很多同學都識别錯了。同學們一看染色體為10是偶數,又被拉向兩極,就判斷為有絲分裂後期。
正确的判斷方法是:着絲點分裂,染色體被拉向兩極,屬于後期,對于後期的圖像,我們應看一極的染色體條數5條,奇數,所以為減Ⅱ後期。
2、柱形圖
例3、下圖中甲~丁為小鼠睾丸中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DNA分子數的比例圖,關于此圖叙述中錯誤的是
A.甲圖可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圖可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圖可表示有絲分裂間期的某一階段
D.丁圖可表示有絲分裂後期
解析:此類題通過柱形圖的變化來表示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的不同時期。
首先,必須弄明白不同的柱形圖所代表的含義。
上面講過染色體可分為單線型和雙線型兩種形态,在有絲分裂和減Ⅱ分裂後期時,着絲點分裂,染色體從雙線型變為單線型,染色單體消失。所以,代表染色單體。在雙線型的染色體中含兩條染色單體,每一條單體含有一個DNA分子,因此,染色體:DNA=1:2。所以,表示染色體,表示DNA。
其次,通過觀察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數量的變化弄明白四圖可能代表什麼時期的什麼分裂。甲圖中有單體并且染色體數為2n,因此,可能為有絲分裂:間期複制完成、前期或中期;也可能為減Ⅰ:間期複制完成、前期、中期或後期。乙圖中染色體數量減半,一定為減Ⅱ分裂,并且有染色單體,因此,可能為前期或中期。丙圖的判斷是最容易出錯的。染色體數為2n,沒有染色單體,所以可能為有絲分裂:間期未複制或末期;減Ⅰ間期未複制或減Ⅱ後期。丁圖無染色單體并且染色體數量減半隻能為減Ⅱ末期。 所以,答案為D。
3、曲線圖
(1)細胞核内DNA和染色體的數量變化
例4、下圖是表示某種生物細胞核内染色體及DNA相對量變化的曲線圖。根據此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注:橫坐标各個區域代表細胞分裂的各個時期,區域的大小和各個時期所需的時間不成比例)
(1)圖中代表染色體相對數量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____。
(2)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發生在圖中的___________過程。
(3)細胞内含有四分體的區間是____________。
(4)若該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為20條,則一個細胞核中的DNA分子數在9—12時期為__________條。
(5)着絲點分裂發生在橫坐标數字的_________處進行。
解析:根據DNA和染色體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的變化特點可知,曲線A為DNA的變化曲線,B為染色體的變化曲線。這個圖把減數分裂、受精作用和有絲分裂很好的聯系在一起。0~8表示的是減數分裂;8位點發生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絲分裂。具體的時間段1~2、2~3、3~4、4~5、5~6、6~7、7~8依次為減Ⅰ的前期、中期、後期、減Ⅱ的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9~10、10~11、11~12、12~13依次為有絲的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發生在減Ⅰ後期,即3~4;
四分體形成于減Ⅰ前期,消失于減Ⅰ後期,存在區間即1~3
着絲點分裂是瞬間完成的,在兩個地方發生:減Ⅱ後期和有絲後期剛開始時,這裡很多同學往往不是漏掉一個就是填成區間。
答案為:(1)B (2)3~4 (3)1~3 (4)40 (5)6、11
(2)每一條染色體上的DNA含量變化曲線
例5、下列是有關細胞分裂的問題。圖1表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變化的關系;圖2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請據圖回答:
⑴圖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該過程發生于細胞分裂_____期。圖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⑵圖2中_____細胞處于圖1中的BC段,圖2中_____細胞處于圖1中的DE段。
⑶就圖2乙分析可知,該細胞含有_____條染色單體,染色體數與DNA分子數之比為_____,該細胞處于____分裂的____期,其産生的子細胞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過具體圖表,考查減數分裂及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題目給出的圖像和我們平日訓練時的圖像基本相同,但該題的關鍵是圖1中的縱坐标代表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而不是一個細胞中的染色體含量。CD段可能發生在有絲分裂後期或者減Ⅱ後期。
從圖1中可以看出,A→B段,染色體含量增加,這是由于在細胞分裂間期,完成了染色體的複制;C→D段染色體含量減半,這是由于着絲點分裂,一條染色體變為兩條染色體的緣故。
圖2中的乙、丙,其染色體的着絲點都未分開,相當于圖1中的BC段,甲中染色體的着絲點已分開,相當于DE段。
乙細胞中含有4條染色體,其染色體∶DNA=1∶2,由于細胞是不均等分裂,所以該細胞屬于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後期,産生的兩個子細胞分别叫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
答案:(1)DNA複制(或染色體複制) 間 着絲點分裂
(2)乙、丙 , 甲 (3)8 1∶2 減數第一次 後 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