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母親慷慨地給了他五元錢。他用其中的三元六角訂了1982年全年的《少年文藝》,用一元錢作為押金辦理了鄉文化站的圖書借閱證,剩下的錢買了兩本小人書。
《少年文藝》全年十二期,每個月末會有一期寄到他所在的學校。每期《少年文藝》他都一篇一篇認真研讀,用心欣賞。以緻三十年後的今天,無論提到哪篇文章,他都能說出題目、作者和梗概,有的段落仍能熟練背誦。當時,他專門用一個小本子摘抄優美的片段,經常翻閱。正是因為精讀和背誦,豐富了他的詞彙,加深了他對作品的理解,也提高了他的作文水平。《少年文藝》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他經常在放學後到隻有百八十本圖書的鄉文化站借書、還書,《朝花夕拾》、《八十天環遊地球》、《居裡夫人傳》,他讀的都是名著。文化站長對他說:“你借的書和别人不一樣”。初中階段,他在全校曆次語文競賽中總是名列前茅,作文也常常作為範文被老師在全班宣讀。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在課外閱讀中儲備了知識的營養,精神愉悅,充滿希望。1987年,他順利考入了師範學校。
在師範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學校的詩歌競賽、散文競賽,并屢屢獲獎。他很少買衣服,上學期間總是穿學校統一購買的運動服。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着裝,全校的同學都認識他。他是班級的語文課代表,經常在班級舞文弄墨。後來,他擔任了校學生會宣傳部幹事、散文社社長。在省市級的報刊上,也發表過幾篇詩作。因為他的名字太像女孩的名字,有的高中生讀者還把他當成姐姐向他請教寫作技巧。
上大學後,他依然深愛着文學,讀了一些名著,也在校報上發表過一些文字。這些,都源于《少年文藝》對他的熏陶和感染。正如他在自己的《那年那月》一書中寫到的:“《少年文藝》讓我學會感受生活,讓我拿起筆來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從此,他對寫作不再打怵,也願意把口頭不能表達的情感訴諸筆端。大學裡,他是學院學生會宣傳部幹事、副部長、部長。工作以後,借助較好的文字功底,他的工作崗位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初,他在學校圖書館負責宣傳工作,還擔任《圖書與情報工作》期刊編輯。後來,經推薦,他調入學校機關管理部門,撰寫各類材料成為他工作的重要内容。再後來,他被提任為基層中級幹部,從事黨務與行政管理工作。
回顧過往,他由衷感恩母親在生活拮據的情況下對他在學業用度上的慷慨。他非常珍愛《少年文藝》,那 12 本書他始終放在一個小木箱裡,每次取閱後都及時放回,不敢大意。有時看完一本書,發現折角了,他就把它放到氈子下面壓平。
農村書很少,除了課本以外基本沒有課外讀物。夥伴們之間借書的事也是有的,盡管他不大情願。有一次,他的一本《少年文藝》找不到了。夜裡做夢,夢見就在同學家的氈子底下。于是早上起來他就去同學家要書。同學說沒借,他一把掀開了人家炕上的氈子。可是,氈子下面根本沒有。他急得不行,氣呼呼地離開了,弄得同學母親愣愣地看他。回到家,他終于在自家的氈子底下找到了這本書。
外出讀書後,表弟提出借他的書。出于親情和對于表弟走出山溝的期望,他把 12 本書都借給了表弟。後來,表弟辍學,他即讨要。回答是,不知轉借給誰了,家裡也找不到了。他又氣又恨。每次憶及,都無限感傷。多年過去了,他終于忍不住再次索要,向表弟講明這些書對他多麼重要,一定要仔細尋找。打過了至少 10 次電話去催,表弟終于翻箱倒櫃找到 5本,讓别人捎來。看到殘破的書頁,他更加惱怒,終于沒有發作。不愛書的人是不能讀書的,不讀書的人是不會做事的。言而不實、言而無信,一直是他深惡痛疾的。
他給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打電話,如有多餘的1982年《少年文藝》的複本,希望能買一套,可惜沒有。2012年,他到上海出差,特意抽空前往。在延安西路 1538 号的門口,看到宋慶齡題寫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幾個大字,他無比興奮。出版社的周國愉編輯熱情接待了他。看到裝訂在一起的那 12 本《少年文藝》,他仿佛見到了久違的戀人,思緒難平。我浏覽了每一期的文章和插圖,感覺那樣熟悉,那樣溫馨。他用手機拍下了幾期封面,複印了部分書頁,以作永久的珍藏。他又買了一套2012年的《少年文藝》。周國愉編輯很受感動,說第一次見到這樣忠實的讀者。他說,《少年文藝》對自己的影響太深了。
不愛讀書,對書沒有感情的人,是無法領會他這種愛書的情結的。這十二本《少年文藝》開闊了他的視野,讓他知道山那邊的風景更美;這十二本《少年文藝》給他帶來了讀書的樂趣,讓他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十二本《少年文藝》讓他喜歡上了文學,愛上了寫作。正是這個愛好,幫助他走出大山,走出縣城,紮根在了美麗的濱海城市——大連。
他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他和書的情結中獲得一些啟示。用白岩松老師的話說,努力讀書雖然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但卻是最公平的路。希望不甘于現狀的孩子們愛書、讀書,靠知識改變命運。
請記住:愛讀書的孩子的未來,一定錯不了!
(圖片和本文内容無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