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做事隻專注一件事忽略其他事情

做事隻專注一件事忽略其他事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07:07:45

做事隻專注一件事忽略其他事情(首先要學會善假于物)1

《專注:把事情做到極緻的藝術》作者亞當·格雷薩認為:大腦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隻有一次專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滿幹擾的世界,不浪費人生。

但是,如何才能夠做到專注呢?

強行灌雞湯?讓人放棄所有其他事物/批評多任務并行/禁止頻繁切換任務……?

這樣的操作顯然是沒有指導價值的,也是不科學的。

個人認為,與其逃避,不如迎敵。

想做到專注,首先要學會善假于物。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先學習一個小知識:支撐人類行為的,不僅是内部(頭腦)知識,還有大量的外部(環境)知識。

01 “什麼是外部知識?”

如果有人告訴你,人類的絕大多數知識都儲存于外部世界,你是不是會覺得難以理解?

然而,這是認知心理學上一個确鑿的觀點。

不信?可以來實踐一下。現在馬上拿出一張白紙,默寫你的筆記本鍵盤或者手機虛拟鍵盤的鍵位圖。

是不是會突然感覺眼前一片模糊?精确默寫鍵盤的鍵位圖,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自然。

是的,我們能夠使用鍵盤又快又準地打字,過程中根本無需看着鍵盤,但實際上,我們默寫不出每一個鍵的确切位置。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細想一下,你會發現自己生活中充滿了“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我們可以在頭腦中的知識并不準确的情況下精确地進行操作呢?

因為,我們的外部世界中也儲存着大量的知識。

在可認知的世界中,我們的行為是準确的、唯一的,做出一個行動,就不可能是另一個行動,往東走的同時,就不可能往西走。

但是,我們頭腦中的知識和記憶卻隻有在某些時候是高度精準的,大部分的時候它們并不精确,尤其是處理日常事務的時候。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做出正确的選擇。

所以,精準的行動所需要的知識并不完全存于頭腦中,還有一部分來自外部世界。

而作為人類,我們正是因為善于利用這一事實,最大限度地減少必學知識的數量或者是降低了對相關知識的廣度、深度、準确度的要求,才能在自然競争中勝出,迅速發展人類文明。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 02 “為什麼需要外部知識?”

自古以來,人類都以自己的頭腦為豪,但《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聰明”的大腦并不是智人的專享。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贊美人類的認知能力:“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作品!他的理性是多麼高尚!”

不過,過了三百多年,亨利·福特卻挖苦道:“思考是世上最難的事情,這也許是隻有少數人能夠從事思考的原因。”

現代認知科學證實了亨利·福特的說法:“人類不常思考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用來思考,而是用來避免思考的。”

我們可以從一些具體的日常事務中發現,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模糊的。

通常來說,我們不需要非常精确地記憶某些信息,人類的認知遵循的規則是“夠用就行”。

人們隻需要記住物體的部分特征,用以應對目前的情況。

而不是遇到一件事情就直接看到最底層的邏輯,或者在記憶中存儲最細顆粒度的物體特征。

我們記不住硬币上的頭像、圖案和文字,但能夠把相似的兩枚區分開來。

根據事情重要程度、要求的完成質量、工作速度的不同,我們在内部存儲的知識量和外部知識的比例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旦知道在環境中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識,儲存于頭腦中的知識就隻需精确到可以維持工作質量的程度。

這就是人類知識和記憶的普遍特性,形成這樣的特點有兩個原因。

首先,思考的時候,大腦這台“生化計算機”耗能巨大,我們需要節約腦力。

其次,大腦的記憶結構是組塊式的,工作記憶容量很小,不能并行處理海量信息,所以就有一個篩選機制,即我們熟悉的“注意”。

可以說,大腦确實是思考的“吝啬鬼”,人類不是天然的“思想家”。

03 “如何用好外部知識?”

人們早就發現了這一點,并逐漸學會了主動地組織外部環境來支持自己的行為。

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功能就是提醒,我們會把事情記錄在日曆上、記事本上,會設定手機鬧鐘,以在某個時間提醒你做某件事情。

這是一類非常微小的事情,但做好了的話就能對生活産生巨大的影響。

首先它可以彌補人腦記憶的不穩定性,把提醒轉移到外部可以确保事情的完成,畢竟我們很難期待自己會在某個特定時刻正好想起某件事情。

其次,它可以減輕你的記憶負擔,把頭腦中的負擔轉移一部分到外部世界,這一步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意義重大。

人腦的機制是需要不斷複述來完成内部知識的存儲和轉化,如果某件事情非常重要,它可能會時不時地冒出來。

問題是,如果我們不停地複述某項信息,就無法去做其他花費心思的事情。

焦慮由此而生,積累多了,就變成了無力感。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事情“外化”出來,轉移負擔,從而保持足夠的内部能量來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舉一個例子,比如你在朋友家聚會,向她借了一本書。為了不忘記這件事情,你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是把這件事記在腦子裡,可能聊着聊着天你就會時不時檢查自己是否記住了這件事。

第二種就是用好外部知識,比如你可以把車鑰匙放在書上,這樣一來,在告辭的時候一拿起車鑰匙就會看見所借的書。如果連車鑰匙也忘了,那也肯定會返回朋友家,因為沒有鑰匙就開不了車。

由于設置了外部環境,我們就能更好地在出門前享受朋友的相聚時光,而不是時不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帶上書。

綜上,個人的經驗和建議也很簡單:隻把重要的事情納入内部(頭腦)知識範圍。

比如:篩選出每一個階段的重點任務、常規任務和邊緣任務,将重點任務對應内部知識,常規任務對應每日提醒,邊緣任務記在特定的記事本中。

這樣一來,就可以真正排除幹擾、心無旁骛。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

專注做一件事,花長時間把一件事做到極緻,遠勝于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

而組織強大的外部知識,正是幫你做到專注的重要保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