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一網友發文吐槽稱,領導發布群公告要求員工下班前将手機電量消耗截圖私發檢查,網友評論稱“無語至極”“離大譜”,“比裝監控還可怕”,據爆料人介紹稱公司效益近期不好,才開始這樣管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讓刷視頻玩遊戲。也有同事反對過這樣大吵一架,其他人不敢這樣,怕領導不待見自己。
公司效益不好,開始管理“摸魚”,企業管理者反摸魚的出發點可以理解。将手機電量截圖,作為評斷“摸魚”的标準,顯然不大得當。先不說不同的手機型号、不同的使用習慣都會導緻用電消耗不同,手機電量本身即是帶有鮮明個人特點的隐私信息。員工正常手機使用需求也被誤認為是“摸魚”的一部分。電量自然就成為了工作壓力和自我焦慮,截圖框住了交截圖的每個人。
先不說這是否能帶來管理的正反饋,這樣下來隻會加深員工與管理層乃至整個企業的疏離和不信任感,反而讓員工失去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即便每個手機電量截圖都是滿格,多了些形式主義加班和形式主義電量,真的會有益于效率提升嗎?
不止電量截圖。近些年,關于職場“摸魚”,我們并不陌生。“摸魚”來自渾水摸魚,表示“不專心,偷偷做别的事”。在職場上,“摸魚”是效率的“反義詞”。苦摸魚久矣的企業管理者,也在反摸魚之路不斷摸索新的獎罰辦法。公司想要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态、工作效率,要求員工盡職盡責地完成崗位職責,這無可厚非。一般行使用人單位監管權,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單位和員工都能理解。
要求員工下班發手機電量截圖,如此詭異行為現實中也并不鮮見。比如,之前爆出的某公司根據非工作流量的使用處罰員工;員工的搜索記錄、聊天記錄被監測等等。
抛開具體的個案,類似行為每次都能引發廣泛讨論,是因為把員工置于隐私透明的位置,且效果多為隔靴搔癢。作為強勢的一方,公司若利用權力或技術手段将監測滲透到私人領域,則會加劇工作氛圍中的恐慌情緒。
企業想要解決員工的“摸魚”問題,首先還要合理合法。在一個崗位确認之初,企業和員工其實都有一定的認識,這份工作的最大強度在哪,哪些時刻可以稍微松弛下。而企業一些明顯超出合理限度的規定,反而加大了員工内耗和對立的情緒。這其中的一些隐形代價,不隻是所監測的工作效率能簡單置換的。凡事過猶不及,不切實際、不留餘地的标準反而可能産生逆反心理。
企業還需掌握好管理的“度”。這個“度”包括工作強度的松弛有度,也包括企業管理中的分寸感。企業應當最大程度地規範和保護勞動者的隐私權,考慮工作的實際強度與效率要求,以人性化的激勵代替機械化的監控,明确管轄的邊界,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與工作積極性。
當管理者被“摸魚”現象所“支配”時,不妨檢視下企業内部的人員分配、崗位設置、激勵機制等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在一個合理的機制體制下,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信任感都會自然增加。當員工一些合理的個性和需求都被企業所尊重,又處在良性的競争中,企業管理者也自然不會被摸魚問題所困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