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奶酪市場熱度持續升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老企業跟進布局。但在品牌林立下,很多問題仍舊亟待解決。就例如:上海消保委點名包括“妙可藍多”、“安佳”在内的12個品牌,奶酪片存在“高鈉”的問題。
上海消保委評測: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也深陷“高鈉”困局
公開資料顯示:“奶酪”就是牛(羊)奶經過處理、乳蛋白凝固、濾掉乳清、發酵後繼續熟成的一種乳制品。一般來說,1公斤奶酪差不多需要10公斤原奶才能制成。所謂濃縮就是精華,奶酪中的營養價值也相當豐富。其中,脂肪、酪蛋白、維生素以及鈣、磷等其他礦物質元素的濃度會比普通奶要高。
也正基于此特質,讓奶酪逐漸成為了不少育兒家庭的必備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奶酪并非十全十美。就在今年6月,上海消保委對12款不同品牌奶酪片進行評測,結果顯示:全部樣品都存在“高鈉”的問題。
具體來看,此評測共涉及12款産品包括:
德運芝士片(再制幹酪)香濃原味、歐拉德得三明治再制幹酪、光明減脂肪再制幹酪片、大堡礁黑胡椒味奶酪芝士片、沃特堡馬蘇裡拉奶酪片、多美鮮馬蘇裡拉奶酪、安佳芝士片香醇原味、卓德三明治幹酪片、百嘉再制幹酪片、總統牌愛曼塔再制幹酪片、妙可藍多芝士片(原味)、樂芝牛芝士小食系列西式簡餐再制幹酪。
從報告中了解到,标稱鈉含量最高的是安佳,每100g含1600mg。而号稱“中國奶酪第一股”的妙可藍多也在陰溝裡翻了船,标稱每100g含有1010mg的鈉。根據國家衛健委《中國居民減鹽核心信息十條》:固體食物中鈉超過600mg/100g或高于30%NRV,屬“高鈉”食物。
為什麼這些奶酪産品會統一出現高鈉的情況?對此,有了解詳情的人士曾科普過:“為了滿足風味、外觀等要求,在奶酪的制作過程中基本都要加鹽,因為它不僅可以凝乳脫水,使蛋白質結構堅固,還可以調節奶酪的熟成,以及抑制壞菌生長,延緩奶酪腐敗。
要知道,高鈉既不利于寶寶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而且還會對腎髒和心髒造成一定的壓力。因此,在大多數奶酪選購建議中,都有個關鍵指标“鈣鈉比”,二者的比值最好大于1。簡單來說,就是在攝入更多鈣的同時,盡可能少攝入鈉。
實際上,除卻鈉含量以外,上海消保委還對蛋白質、鈣含量等方面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12款産品均為“高蛋白質”食物,平均含量為16.4g/100g;鈣含量也相對較高,約為鮮牛奶的3.3-6.3倍。
但在這其中,妙可藍多的表現并不出衆: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是德運20.9g/100g,而妙可藍多隻有13.4g/100g;鈣含量最高的是德運658mg/100g,而妙可藍多隻有452mg/100g。在兩大關鍵營養成分上,榜單上排名倒數第二。
研發投入低下,主要靠營銷驅動業績
衆所周知,蒙牛持有的妙可藍多憑借高舉高打,在兒童奶酪棒領域先聲奪人,市占率逐步攀升,并于2020年超越百吉福位居第一,同時其也推動了本土奶酪市場的快速發展。
從近幾年的财報來看,妙可藍多憑借營銷使得業績扶搖而上。2018年-2021年廣告促銷費分别為1.05億元、2.01億元、5.61億元、9.06億元;而奶酪營收分别為4.56億元、9.21億元、20.74億元、33.3億元。
誠然,這對于處于擴張階段的快消品牌而言,燒錢換流量是業内常規操作。但在大亂鬥格局中缺乏實質差異化、核心競争力的品牌,想要站到最後并非易事。根據歐睿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奶酪零售端的市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23億,過去5年CAGR(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85%,可謂是增速迅猛。
而在市場高增速的背後,是從藍海淘金到紅海搏殺市場競争環境的變化。截止目前,奶酪市場上不僅有百吉福、安佳等外國品牌,還有妙飛、奶酪博士等互聯網新銳,以及伊利、蒙牛、君樂寶、三元、光明等老牌乳企,甚至一些新興小品牌湧現。
在前有狼後有虎的環境下,妙可藍多本身的核心競争壁壘并不高,包裝、口味,甚至營銷方式都可以被模仿、被替代。前有妙可藍多魔性洗腦歌曲在電視頻道、樓宇電梯和商超進行鋪天蓋地式的營銷轟炸;後有妙飛、吉士汀等奶酪品牌與分衆傳媒達成戰略合作、請品牌代言人,還搭乘互聯網流量快車實現高速發展。
随着大量重複的産品、相似的宣傳在市場上流轉,也将整個行業拖向了低效率的貼身戰與白刃戰。而相較于廣告促銷,妙可藍多在研發創新上的投入可以說是少的可憐。
翻閱近年來的财報可知,2018年-2021年,妙可藍多的年度研發支出分别為1397.7萬元、2230萬元、3886萬元、4009萬元。而其公司的研發人員僅占總數的2.49%至76人,更重要的是,高中及以下就有28人。
在這麼一個注重營養元素和成分添加的細分市場下,妙可藍多的研發能力可以為孩子提供配方科學、安全的産品嗎?而奶酪片各方面表現都技不如人,是否是因為研發能力不足造成的呢?
妙可藍多的爆款奶酪棒“翻車”
值得一提的是,妙可藍多靠錢砸出來的“爆款”也開始翻車了。2021年,1818黃金眼曾曝出:妙可藍多奶酪棒驚現小黑點。
據了解,杭州的陳女士在每日優鮮上購買了一袋妙可藍多原味奶酪棒,就在要給孩子吃第二根的時候,發現奶酪棒頂部有零零散散、大小不一的黑點。
對此,妙可藍多客服表示:“确定不是異物,不排除是發黴,因為産品都是液體罐裝,通過比頭發絲還細的濾網過濾。”雙方拉扯不下,妙可藍多負責售後的俞經理又表示:“希望把樣品寄回,确定是我們公司産品的問題,就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該賠付多少就賠付多少。”
但陳女士卻并不相信妙可藍多,希望望工作人員當面來查看,或者雙方在場一起送到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事情鬧到最後,妙可藍多和每日優鮮各方都答應賠給陳女士1000元。
不僅如此,在黑貓投訴上也有不少消費者反饋,有收到的妙可藍多奶酪棒出現變質發黴的情況。還有消費者指出:“妙可藍多天貓旗艦店售賣的奶酪棒,明明網頁上寫着12個月以上吃,但作為再制奶酪,需要三個月以上才能吃,簡直就是誤導。”
在流量退潮、競争激烈持續“内卷”的當下,品牌商缺得不僅僅是包裝與營銷的創新,而是新産品研發與供應鍊求解的底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