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百戰奇謀全書内容

百戰奇謀全書内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7:25:11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而問世,這無論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産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并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成書于北宋末。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僞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

百戰奇謀全書内容(百戰奇略原文譯文)1

計戰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将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衆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将之道也”。①漢末,劉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計于諸葛亮④。亮曰:“自董卓⑤以來,豪傑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⑥比于袁紹⑦,則名微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⑧,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⑨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⑩據有江東⑾,已曆三世⑿,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⒀北據漢、淝⒁,利盡南海⒂,東連吳、會⒃,西通巴、蜀⒄、此用武之國,而其主⒅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⒆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⒇因之以成帝業。劉璋(21)暗弱,張魯(22)在北,民阜(23)國(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覽(25)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26),南撫夷越(27),外結好孫權,内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28),将軍身帥益州之衆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30)以迎 将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31)。

百戰奇謀全書内容(百戰奇略原文譯文)2

【注釋】 ①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将之道也: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計險阨遠近”句,馬本、唐本皆脫“計”,今從王本。 ②劉先主:即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東漢遠支皇族,字玄德。谥昭烈皇帝,史稱“先主”。 ③新野:諸本皆作“襄陽”,與史載相違,今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校改。 ④諸葛亮: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字孔明。 ⑤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漢靈帝時,任并州牧。靈帝死後,他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太師,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後為司徒王允等人設計所殺。 ⑥曹操: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谯縣(今安徽毫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 ⑦袁紹:東漢末封建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⑧以弱為強者:馬本脫“強”,今從唐本。 ⑨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裡指漢獻帝劉協。 ⑩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屬浙江)人,字仲謀。 ⑾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坐西南南、東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岸地區為江東。 ⑿三世:指孫堅(孫權父)、孫策(權兄)、孫權三世。 ⒀荊州: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一部。東漢因之,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

⒁漢、淝:即今之漢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淝水。據《水經注》載稱:其北源出自今陝西留壩西名為沮水者稱淝,西源出自今甯強北者稱漢,二源會流後通稱淝水或漢水。 ⒂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帶,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⒃吳、會: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郡、會稽二郡,合稱“吳會”,其地轄今江蘇、浙江地區。 ⒄巴、蜀:即巴郡、蜀郡,轄境當今四川地區。⒅其主:指荊州統治者劉表。 ⒆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 ⒇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21)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後來劉備率軍入川,劉璋出降。 (22)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23)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24)國: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誤,今從王本、汪本。 (25)覽:通“攬”,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27)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29)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30)箪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衆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飯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百戰奇謀全書内容(百戰奇略原文譯文)3

【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将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衆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困乏還是充足。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制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将帥指導戰争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于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隻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确。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并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号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其統治已曆三世,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圖謀他。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這裡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将軍的吧,将軍可有意于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祖(劉邦)就是靠這裡而成就了帝業。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對,盡管這裡人口衆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衆,緻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饑似渴,倘若占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将率領荊州部隊向南陽、洛陽地區進軍,而将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着豐盛酒食來迎接将軍呢!确實能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複興了。”劉備聽後高興地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百戰奇謀全書内容(百戰奇略原文譯文)4

《計戰》是《百戰奇略》的開宗首篇,它取義于《孫子兵法·計篇》,着重從戰略高度闡述實地戰争謀劃對于赢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性。這裡的“計”與其下的“計料”義同,是分析、判斷情況的意思。它認為,在對敵交戰之前,首先要摸清敵我雙方将帥的優劣、力量的強弱、兵員的多少、地形的險易、糧草的足乏。隻有對上述諸多情況首先分析、判斷準确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就沒有不打勝仗的。戰争是敵對雙方在一定客觀條件下,運用主觀指導的一種以武力解決勝負的鬥争活動。戰争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戰勝對方,必須首先分析和研究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并根據這種客觀實際,制定出正确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隻有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才能較多地打勝仗,而較少地打敗仗,可見,熟識和掌握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是制定正确的戰略計劃進而赢得作戰勝利的根本前提。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進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的道理,這是非常可貴的思想。 本篇所舉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讨論天下大勢而傳為曆史佳話的“隆中對”,乃是我國古代戰争謀劃發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當時,諸葛亮依據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以及劉表、劉阿等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諸種條件的精辟分析,為劉備的生存與發展制定了“聯孫抗曹”的總戰略。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計劃,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發展,奪取荊、益二州以建立穩固基地,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内政,加強實力;爾後待條件成熟時,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奪取中原,統一中國。顯然,這是一個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既穩健而又有進取精神的戰略構想。劉備後來雖因條件所限而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計劃,但他恰是依據諸葛亮“聯孫抗曹”的戰略謀劃,而建立了蜀漢政權,成為一代三足鼎立者之一。

百戰奇謀全書内容(百戰奇略原文譯文)5

喜歡的話請轉發、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